《马伦巴》(波兰语:Marienbad)是款益智大型机游戏,由波兰电脑制造商Elwro的工程师维托尔德·波德戈尔斯基于1962年为奥得1003电脑制作。它改编自逻辑类游戏尼姆游戏。新闻杂志《横切面》曾经刊文讨论1961年法国电影《去年在马伦巴》中登场的尼姆游戏变体(杂志称其为《马伦巴》),备受启发的波德戈尔斯基随即为正在开发中的奥得1003编写了这款游戏,并在1963年安装在该部电脑上。游戏以单人模式进行,玩家与电脑的回合交替进行,双方须轮流从一组道具中取走至少一个,取走最后一个道具的则为输家。由于电脑总是下出最佳棋步,因此玩家几乎无法战胜。
与早期电子游戏史内众多作品一样,《马伦巴》并未广泛流传,仅停留在最初位置。Elwro拒绝发行或宣传该游戏,但后来波德戈尔斯基入读位于华沙的军事科技大学,并在同窗帮助下安装于奥得1003上。在往后日子里,游戏未有重现在现代电脑之上,也没有已知照片或文件说明它是如何游玩或创建,唯一一台奥得1003更是处于非使用状态并收藏于华沙科技博物馆内,导致它成了亡佚作品。虽然游戏玩法简单,但它可能是波兰第一款电脑或电子游戏。
在尼姆游戏中,玩家轮流从一组道具(传统上是火柴棍)中取走至少一个,依规则不同,取走最后一个道具的可能是输家或赢家;游戏选项则可透过数学来模拟。在《马伦巴》默认游戏模式之内,每次均有4排道具,每排分别有1、3、5、7个道具,拿到最后一个道具的人便是输家。电脑会打印结果显示玩家当前的比赛布局。游戏以单人模式进行,采取回合制。但是,无论哪方开始游戏,电脑几乎肯定会成为赢家,因为它总是作出完美的走子。
在最大设置下,游戏可以生成8,000排,包含多达1万亿个道具,电脑需要一个小时来采取下一步行动。由于奥得1003(波兰语:Odra 1003)没有显示器,因此游戏不支持影像输出。相反,游戏是透过电传打字机或打孔卡进行,电脑会在上面打印结果。
Elwro是间成立于1959年的波兰公司,总部位于波兰弗罗茨瓦夫,主要设计和制造大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公司先在1960年推出首款大型机奥得1001(英语:Odra (computer)),接着在1962年推出奥得1002,再在1963年推出奥得1003。当时,在弗罗茨瓦夫工业大学(英语:Wrocław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修电子工程且专攻数学机器的维托尔德·波德戈尔斯基(Witold Podgórski)刚毕业。1955年,他在高中时首次听说“电子大脑”的存在,并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数字机器”自动化研究。1961年10月10日,他获Elwro聘用,负责奥得1001的相关工作,而他也在公司完成硕士论文。他开发了操作电脑内存的方法,使内容得以保存,从而为奥得1003铺平道路。新机器使用现代晶体管开关,每秒可进行500次操作,奥得1003的磁鼓存储器容量为40KB。
1961年下旬,即波德戈尔斯基进入Elwro后不久,他偶然在新闻杂志《横切面(英语:Przekrój)》上发现了尼姆这款逻辑游戏。杂志描述它是款双人游戏,玩家可从4排道具中取走任意数量,取走最后一个道具的便是输家。杂志将这款尼姆游戏变体定名为“马伦巴”,原因在于1961年法国电影《去年在马伦巴》内的角色经常进行这类数学决斗。及后,波德戈尔斯基细阅尼姆游戏的原理,并从电影内的马伦巴游戏得到灵感。
在一个多小时的强制军事课程内,波德戈尔斯基决定破译马伦巴算法,并将它保存为电脑可以理解的二进制系统。后来,他断言该算法在电脑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并且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达,又指如果没有人对此感兴趣,他便会将其带入坟墓。接着,他为奥得1003首部原型机编写这款游戏;当时该电脑正处于开发期,计划安装在弗罗茨瓦夫的波兰军队军事地形测量部。
游戏由波德戈尔斯基独自开发,他创建了算法,编写指令清单并把它们打印在明信片大小的纸张上,又手动设置每个存储单元的初始状态。游戏重心在于逻辑决斗。他把游戏设成无法战胜:只要人类玩家犯了一个错误,电脑便胜利在望。虽然Elwro工厂的员工知道游戏结果是先已决定,但不少人仍然自愿参赛。然而,他们未能在标准16场比赛版本的《马伦巴》上击败电脑,更遑论高难度的游戏设置。
与早期电子游戏史内众多作品一样,《马伦巴》并未广泛散布,仅停留在最初位置。这归因于当时大型机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通常只有政府机构、军方或大型公司才会使用,而且一般不能作娱乐用途。1963年至1965年间,Elwro仅生产了42台奥得1003大型机。Elwro拒绝发行或宣传该游戏,而且它也大多被遗忘。完成游戏开发后,波德戈尔斯基入读位于华沙的军事科技大学(英语:Militar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并在同学波格丹·布莱亚(Bogdan Bleja)的帮助下于奥得1003上安装,该电脑则由大学的操作员居间控制。任何学生都可以使用电脑来游玩《马伦巴》,但只能把预期输入交给操作员,再由他将信息传递给电脑。正如波德戈尔斯最初的游戏实例,它基本上是无敌的,操作员甚至积极地劝阻人们游玩。大学当局认为电脑只能用于重要军事目的,故此他们想强行消除“为了逻辑游戏而妨扰电脑的讨厌行为”,并支持操作员的行动。深夜,当操作员离开后,玩家们便开始在大型机前举行秘密会议。波德戈尔斯基回忆说,尽管人们知道根本无法在《马伦巴》上击败电脑,但许多人还是花了很多时间试图破译算法或获取胜利。
在后来的日子里,程序相对简单的尼姆游戏和《马伦巴》变体成为波兰境内第二受欢迎的电脑游戏,仅次于井字棋。波兰电视节目主持佛伊泰克·皮亚诺夫斯基(波兰语:Wojciech Pijanowski)(他后来在1970年代起担任游戏节目《命运轮盘波兰版》主持二十年之久)曾向电视台提议制作以尼姆游戏为题材的游戏节目,称参赛者可于Momik 8b迷你电脑上游玩尼姆游戏,并与电脑一较高下。与此同时,波德戈尔斯基继续为Elwro打工,共同创造奥得系列电脑,不过他并没有停止开发游戏。当同僚从埃及带来播棋变体后,他备受启发,并把它制成电脑游戏。但是,这次他并未打算创作一款无法战胜的游戏,而是加入了可调节的难度级别,旨在为玩家(不论新手还是老手)带来有趣体验。
作家巴托米耶·克鲁斯卡(Bartłomiej Kluska)在其著作《波兰比特》(Bajty Polskie)中指出,唯一一台奥得1003收藏于华沙科技博物馆内,并处于非使用状态,因此《马伦巴》原始版本已成过去,只停留在玩家记忆之中。后来,游戏未有重现在现代电脑之上,也没有已知照片或文档说明它是如何游玩或创建。图尔库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玛莉亚·加尔达(Maria Garda)撰写了题为《作为文化遗产的电脑游戏》(Gry komputerowe jako dziedzictwo kulturowe)的期刊论文,她认为在游戏原始元素没有被保留的情况下,程序员只能用过去式来编写这款游戏,又指虽然可以在全新编程环境中重建《马伦巴》的算法,但几乎无法重现奥得电脑的晶体管。文章又对比了在现代游玩《马伦巴》和在50年后以原始设备游玩《超级马力欧兄弟》所面对的挑战。
《马伦巴》被视为首批波兰早期电子游戏,它比《OiX》(1984年)、《贡谢尼察》(1985年)、《潘多拉的盒子(英语:Puszka Pandory)》(1986年)早20年开发,也早于第一款在波兰非常流行的游戏作品《Tajemnica Statuetki》(1993年)。游戏历史学家巴特克·克鲁斯卡(Bartek Kluska)在有关波兰电子游戏行业的基础著作《波兰比特》中断言,经考究后发现《马伦巴》相比之前拥有“波兰早期电子游戏”这一称号的游戏还要早24年诞生。然而,克鲁斯卡也指出,1960年波兰科学院数学设备部程序员波格丹·米斯(Bogdan Miś)以XYZ(英语:XYZ (computer))电脑制作了井字棋游戏,并使用国际象棋大小的网格。游戏网站Gram.pl记者米哈乌·诺维奇(Michał Nowicki)认为,克鲁斯卡的研究与之前更不精确的波兰电子游戏文章《从前的游戏》(Dawno temu w grach)相比,使得“《马伦巴》是波兰第一款电脑或电子游戏”的说法几乎百分之百成立。然而,零售商Empik发文指,《马伦巴》既简单又缺乏影像输出,以“电脑游戏”一词来描述它实属夸张,更远远不及“电子游戏”。
加尔达认为《马伦巴》虽然简单,但它作为波兰早期电脑或电子游戏之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游戏网站Gamezilla记者马金·科斯曼(Marcin Kosman)指出创作波兰电脑游戏的首次尝试基本上没有引起注意。Gry-Online的雅切克·格沃瓦奇(Jacek Głowacki)则表示,尽管它默默无闻,但应该被视为现代波兰电子游戏产业的雏形,它的存在和创造均值得铭记。2018年,阿尔斯独立电影节(Ars Independent Festival)举办了题为“从马伦巴到诺维格瑞”的展览,探讨从《马伦巴》到《巫师3:狂猎》(2015年)的波兰电子游戏产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