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赫哲语
✍ dations ◷ 2025-09-18 18:53:21 #赫哲语
赫哲语(Нанай、Нанайэ)又称那乃语(Nanai)、赫真语(Hezhen)或戈尔德语(Gold),是赫哲族(在俄罗斯称为那乃族)的民族通用语言。通行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赫哲族族内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称,可分为“na nio”、“na bəi”、“na nai”三部。这三个自称的意思是“本地人”(直译“这里人”),其中“人”字的说法存在差别。“na nio”、“na bəi”二部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松花江上游地带,统称为奇勒恩人“ki lən”,说奇勒恩语(亦可定为赫哲语奇勒恩方言),另有极少数居于俄罗斯境内。“na nai”一部多数聚居于俄罗斯境内,少数居住于中国黑龙江省,他们统称赫哲人“χə d͡ʑən”。汉语中统称三部为“赫哲族”。俄语中将包括“na nio”、“na bəi”二部在内的全部赫哲族统称为那乃族。语言方面,早期中国境内的赫哲语实际多为“na nio”、“na bəi”二部的奇勒恩语,少数使用“na nai”一部的赫哲语。但因为清朝时期的针对包括赫哲族在内的索伦人的满化政策,以及后来民族内部不同程度的汉化,致使居于偏南的“na nio”、“na bəi”二部的奇勒恩人绝大多数失去民族语言,而偏北毗邻俄罗斯的“na nai”一部赫哲人还有相对多数人使用民族语言,所以中国境内采用“赫哲族”、“赫哲语”来统称奇勒恩人和赫哲人的民族和语言。俄罗斯境内赫哲族多数属于“na nai”一部的赫哲人,所以俄罗斯使用“那乃族”、“那乃语”来统称境内的赫哲人和奇勒恩人及其语言。从20世纪中叶起,中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汉化和俄化,赫哲语在族内的母语地位被汉语和俄语代替,赫哲语面临濒危。在黑省除了约十数名50岁以上的族人尚能操赫哲语外,该族共1400余人已转用汉语。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东南通古斯亚语支赫哲诸语言的一个语言。赫哲诸语言还包括奇勒恩语、奥罗克语和乌尔奇语。另外赫哲语和南通古斯语支的其他语言(奥罗奇语、乌德语、满语、锡伯语、女真语)有近亲关系。1920年代起,在俄罗斯远东地区Valentin Avrorin等语言学家以西里尔字母书写赫哲语。
相关
- 分类单元分类单元(分类群,德语:Taxon)是指分类学上的一个群体,不管处哪一个分类阶层(taxonomic rank),称此群体为分类群。各个分类阶层皆可能具多个分类群,而其整体亦为一个分类群。分类群可
- 化学元素丰度化学元素丰度(英语:Abundance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是在测量上与所有元素相比较所得到含量多寡的比值。丰度可以是质量的比值或是莫耳数(气体的原子数量比值或是分子数量
- 卡罗莱纳文加罗林语是一种南岛语言,起源于加罗林群岛,但主要为北马里亚纳群岛居民所使用。加罗林人将该语言与英语一起作为常用语言。世界上约有3,100名母语人士。
- 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法语:Auvergne-Rhône-Alpes)是法国的一个大区,是根据2014年大区重划,合并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等两个大区,2016年1月1日起生效。5个海外省及大区
- 双壳纲双壳纲(学名:Bivalvia),又名斧足纲或瓣鳃纲,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生于海洋及淡水地区因有两片贝壳而得名。现存有9200种左右,体长达135厘米。本纲动物的头部已经退化,足部呈斧状,体
- 皮特·蒙德里安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自称“
- 王自强王自强(1938年11月-),中国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定海。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阿蒙涅姆赫特二世阿蒙涅姆赫特二世(英语:Amenemhet II)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三任国王。(约公元前1929年—约公元前1895年在位),为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之孙。他促进了埃及的
- N-乙酰氨基葡萄糖N-乙酰葡糖胺(GlcNAc;NAG)是葡糖胺的N-乙酰衍生物,分子式C8H15NO6。NAG与NAM为组成细菌细胞壁的单体,与葡糖醛酸为透明质酸的单体。NAG也是甲壳素的聚合单体。细菌疾病 · 科莱
- 莫霍洛维奇安德里亚·莫霍罗维奇(克罗地亚语:Andrija Mohorovičić,1857年1月23日-1936年12月18日)是著名的克罗地亚气象学家及地震学家,他也是莫氏不连续面的发现者。莫霍洛维奇出生在欧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