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语

✍ dations ◷ 2025-04-25 18:33:37 #赫哲语
赫哲语(Нанай、Нанайэ)又称那乃语(Nanai)、赫真语(Hezhen)或戈尔德语(Gold),是赫哲族(在俄罗斯称为那乃族)的民族通用语言。通行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赫哲族族内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称,可分为“na nio”、“na bəi”、“na nai”三部。这三个自称的意思是“本地人”(直译“这里人”),其中“人”字的说法存在差别。“na nio”、“na bəi”二部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松花江上游地带,统称为奇勒恩人“ki lən”,说奇勒恩语(亦可定为赫哲语奇勒恩方言),另有极少数居于俄罗斯境内。“na nai”一部多数聚居于俄罗斯境内,少数居住于中国黑龙江省,他们统称赫哲人“χə d͡ʑən”。汉语中统称三部为“赫哲族”。俄语中将包括“na nio”、“na bəi”二部在内的全部赫哲族统称为那乃族。语言方面,早期中国境内的赫哲语实际多为“na nio”、“na bəi”二部的奇勒恩语,少数使用“na nai”一部的赫哲语。但因为清朝时期的针对包括赫哲族在内的索伦人的满化政策,以及后来民族内部不同程度的汉化,致使居于偏南的“na nio”、“na bəi”二部的奇勒恩人绝大多数失去民族语言,而偏北毗邻俄罗斯的“na nai”一部赫哲人还有相对多数人使用民族语言,所以中国境内采用“赫哲族”、“赫哲语”来统称奇勒恩人和赫哲人的民族和语言。俄罗斯境内赫哲族多数属于“na nai”一部的赫哲人,所以俄罗斯使用“那乃族”、“那乃语”来统称境内的赫哲人和奇勒恩人及其语言。从20世纪中叶起,中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汉化和俄化,赫哲语在族内的母语地位被汉语和俄语代替,赫哲语面临濒危。在黑省除了约十数名50岁以上的族人尚能操赫哲语外,该族共1400余人已转用汉语。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东南通古斯亚语支赫哲诸语言的一个语言。赫哲诸语言还包括奇勒恩语、奥罗克语和乌尔奇语。另外赫哲语和南通古斯语支的其他语言(奥罗奇语、乌德语、满语、锡伯语、女真语)有近亲关系。1920年代起,在俄罗斯远东地区Valentin Avrorin等语言学家以西里尔字母书写赫哲语。

相关

  • 锈菌秆锈病,又称柄锈病、麦锈病、黑锈病,是由真菌锈菌(学名:Puccinia graminis)所引发的疾病,以谷类作物为感染大宗。小麦的秆锈传染病则是由名为“Ug99”的变种秆锈菌所引起,这种秆锈
  • 跗骨跟骨   距骨   骰骨   足舟骨在四足类动物中,跗骨(英语:Tarsus)指的是足部由七个突出的骨骼构成的集合,位于跖骨和下肢胫骨和腓骨的下端,属于短骨。人类最大的跗骨是跟骨
  • 个人中心治疗个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是由罗吉斯于二十世纪四、五年代在美国所创立的一个心理治疗取向,或会被称为“非指导式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法”。与心理分析学
  • Logit模型罗吉斯回归(英语:Logistic regression,又译作对数几率回归、罗吉斯回归)是一种对数几率模型(英语:Logit model,又译作逻辑模型、评定模型、分类评定模型)是离散选择法模型之一,属于多
  • 4f14 5d6 6s22, 8, 18, 32, 14, 2蒸气压第一:840 kJ·mol−1 第二:1600 kJ·mol主条目:锇的同位素锇(Osmium,旧译作銤、鐭)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Os,原子序为76。锇金属坚硬、易
  • 蛋白激酶BAkt,亦被称为蛋白激酶B(PKB),是在如葡萄糖代谢、凋亡、细胞增殖转录及细胞迁移等多种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英语:serine/threonine-specific
  • 沈志云沈志云(1929年5月28日-),中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29年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1
  • 堕胎《如果墙壁会说话》是一部1996年在HBO所放映的电视电影,描述三位不同时期的女子所遇到与堕胎相关的困境,三个故事借由发生在同一栋房子中串连起来,发生时间分别为1952年、 1974
  •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坐标:28°29′20″N 80°34′40″W / 28.48889°N 80.57778°W / 28.48889; -80.57778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CCAFS,以下简称基地)隶属于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第45航天联队,总部在帕
  • 徐永宣徐永宣(1674年-1735年),字学人,又字辛斋,号荼坪。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学家、诗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乡试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第三甲第七名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