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9加农炮

✍ dations ◷ 2025-07-20 07:14:44 #M59加农炮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 韩国、法国、日本、中华民国 约旦、巴基斯坦、奥地利、丹麦13880公斤(拖曳状态) 12600公斤(射击状态)M101榴弹 - 45.36公斤 M104烟雾弹 - 44.53公斤 M118照明弹 - 46.8公斤 M112M59加农炮,旧名(M1/M2/M2A2)155毫米野战炮,为美国所制造的加农炮,另有长脚汤姆这项昵称。美国参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觉其陆军极度缺乏新型野战重炮,当时为了应急向法国购买授权生产的155毫米GPF加农炮,但是直到战争结束前参战的美军部队使用的重型火炮没有任何一门是美国制品,全部皆为外国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年美国陆军为了避免如同上次战争时发生的窘境,因此积极运作自制开发各式火炮,此时美军向威斯特费尔特理事会(Westervelt Board)授命研发新型火炮,新型火炮采共通炮架,可安装当时开发中的155毫米与203毫米火炮,而这次开发于1922年制造出M1920和M1920M1这两款共通炮架火炮。M1920计划射程25,000码(22.86公里)、火炮仰角由0°至65°、炮弹重量不超过100磅(45.4公斤)。在性能上虽然符合需求,但由于美国政府缺乏经费因此计划遭到冻结。计划冻结了5年后,1927年获得足够经费计划再次进行,此时除了共通炮架以外还增加了机械化高速牵引的需求,在1929年制造出了T2炮架,而对应炮架的155毫米炮管也持续研发(榴弹炮管计划为T3,加农炮管计划为T4),相关改良直到1938年才结束,最后诞生的155毫米长炮管火炮为T2炮架搭配T4炮管,该版本被定名为M1加农炮,此加农炮生产版本有M1A1、M1A1E1、M1A1E3、M2、M2E1,技术上略有精进,在外观上这几种衍生型皆没有大幅度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在重新编号时将相关火炮通通纳入M59此编号。M59服役后第一次参加的战役是1942年12月24日在北非战场,使用M59的是美国陆军第36野战炮兵团(英语:36th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该团在1942年10月12日登陆阿尔及利亚,第一营的A连在12月24日开火,任务为压制德军炮兵。德军的野战火炮射程最远可达19,900码(18.2公里,sFH 18M搭配火箭助推炮弹),而M59是少数可在25,000码外开火压制德军野战炮兵的军团级火炮配备,因此得到部队指挥官的重用;在战争结束前M59部署了49个野战炮营,其中40个营在欧洲战区,7个营在太平洋,M59凭借其长射程以及精确的炮击精度获得美军的信赖;除了美军以外,英国和法国借由租借法案也获得了少量的M59(英国184门,法国25门)。初期服役时M59的拖曳是运用麦克货车所制造的6轮驱动型7.5吨载重车,后期使用履带驱动的M4高速牵引车进行拖曳。二战后除了美军重炮兵部队以外,美国海外盟邦也接收了部分M59,以反炮兵任务为导向的部队在1960年代开始由M107自走炮取代;大部分在1970年代才被欧美的M198榴弹炮以及FH-70榴弹炮取代。炮身衍生型:炮架衍生型:除了拖曳式,美军也尝试在M4雪曼的底盘上安装M59,此款修改型一开始称为M13,后来修改规格后原型车称为T83,正式服役名称为M40自走炮,此款自走炮于英美两国服役至1950年代退役。另外,美军也曾经计划使用T23中坦克的底盘安装M59,这款被称为T79的计划案仅在纸上阶段就被取消。兵整中心展示的中华民国陆军M59加农炮(前)与M114A1 155mm榴弹炮(后)。M59加农炮的炮尾与炮脚。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展示的M40自走炮。M59使用的炮弹为分离式装药,装药量依射程从基本重量(9.23公斤)至最大装药(13.92公斤)

相关

  • 喉痛咽喉痛(sore throat、throat pain,又称喉咙痛或喉痛),是指咽喉出现痛楚的症状,最主要的成因是咽喉炎(喉咙发炎),但可由其他原因引致,例如白喉和伤风感冒威胁。 服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
  • 菲洛皮门菲洛皮门(英语:Philopoemen,前253年-前183年)。古希腊政治家与军事将领。曾担任总司令之职。早年生活简朴并接受过哲学教育,后参加战争,他在战争中表现突出,作战英勇,并多次负伤。晚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简称CLL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白血病 主要影响B细胞。B细胞来自于骨髓,在淋巴结中发育,它主要的功能是产生抗体。在CLL中,B细胞
  •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英语:amitosis)是指细胞核和细胞质直接分裂成两个大小大致相等的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被称为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对。无丝分裂又
  • 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UNCIO)又称旧金山会议,是1945年4月25日至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由50个同盟国国家的代表团
  • 萧邦 (消歧义)萧邦(Chopin)可以指:
  • 罗宾·汤尼罗宾·东尼(英语:Robin Tunney,1972年6月19日-),是一位美国女演员。罗宾·东尼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父亲是汽车推销员,母亲是调酒师,父母二人也是爱尔兰裔美国人,表哥是芝加哥
  • 拾荒拾荒,俗称捡破烂,指从他人所弃置的物品当中,拾取仍可使用的物品自用或转售的行为。进行这种行为的人称为拾荒者或捡破烂的,他们多数是贫穷的弱势社群。拾荒者出现于街道、商场、
  •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1795年11月2日-1849年6月15日),第11任美国总统,任期自1845年3月4日至1849年3月4日。波尔克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梅克伦堡县的派恩维尔,但他
  • 一桶蚵仔《一桶蚵仔》(英语:A Pail of Oysters)是美国军人作家韦恩·斯内德的一本小说,1953年出版,内容描写战后白色恐怖下的台湾社会。本作品原为1950年斯内德发表于杂志上的一篇短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