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的廿四首小提琴随想曲,作品1(目录号25),是在1802年至1817年期间,分成三组(六首、六首、十二首)所陆续写成的。虽名称是随想曲,实际上这组作品更接近练习曲之性质,每一首小品都在探索特定的演奏技巧,例如双停颤音、左手拨弦、泛音、极敏捷的换把位或跨弦⋯⋯等。在技巧之外,帕格尼尼对于乐曲体裁、意大利“美声”传统等层面,也都有富原创性的想法。
1820年Ricordi首次出版了这组随想曲(即作品编号1),同时也出版的作品还有十二首小提琴-吉他奏鸣曲(作品2、作品3),以及六首吉他四重奏(作品4、作品5)。帕格尼尼将廿四首随想曲题献给“致艺术家”(Dedicati alli Artisti),而非特定的个人。不过,其实他在1832年至1840年间,曾经陆续为每一首随想曲“追加”被题献者,这点可见于他自己使用的乐谱以及其手迹。
1854年,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出版了费迪南德·大卫(英语:Ferdinand David (musician))所编辑的版本。与这个版本一起出版的,还有罗伯特·舒曼附写的钢琴助奏部分。此外,大卫自己也另写了一个钢琴助奏,同样由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出版(约1860年)。
与早先(抑或是写作时间晚于此作)的许多“廿四首”作品不同,这一套随想曲并没有刻意在总计廿四个大小调的调性基础上去创作。
帕格尼尼创作此廿四首随想曲时仍相对年轻,1802年至1817年的创作期间,正逢其担任卢卡(Lucca)宫廷之乐手,之后也进行了第一次的意大利行。据卡罗尔·利平斯基表示,廿四首随想曲的创作动机,是将之作为献给朋友们的礼物(按:参前注)。Ricordi出版社方面,收录手稿时所押印的日期为1817年11月24日,借此可大致推测作品完成的时期,不过关于作品何时开始写作则仍未可知。
耶胡迪·梅纽因如此评价:“与巴赫的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并列,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同为小提琴家之技巧奠基了重要的基础,两者分别可视为小提琴旧约与新约。”廿四首随想曲或许不是作曲家最成熟的作品,也没有精美的对位和和声技法,不过却有着高超的艺术性,更有曼陀林、吉他等其它乐器的特色在其中,从而使传诵至今,继续被下一代的音乐家所继承。阿尔弗雷德·科尔托进一步表示,廿四首随想曲“不只追求表面的炫技而已,还需要有深层的音乐理解,才能达到作曲家所要求的艺术性。”
1940年由RCA Victor出版,奥地利小提琴家奥西·雷纳迪所灌录的78转唱片,搭配沃尔特·罗伯茨演奏的大卫版本钢琴助奏,是廿四首随想曲最早的录音。在这之前,雷纳迪曾在音乐会现场演出无伴奏小提琴原版(1940年10月,雷纳迪个人在卡内基厅的初登场),不过该场演出并没有留下录音。之后雷纳迪又在1953年使用帕格尼尼生前曾持有的,昵称为“加农炮”(Il Cannone)的瓜奈里小提琴,再次挑战此作品录音,Eugene Helmer演奏大卫版本钢琴助奏。
廿四首随想曲第一份无伴奏小提琴录音要等到1947年,由美国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所录制,Decca发行。里奇曾多次录制此作品,有发行纪录的至少就有八次之多。
其它著名的录音版本还包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