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勺

✍ dations ◷ 2025-08-09 09:30:48 #挖耳勺
挖耳勺,也叫掏耳勺、耳扒子,是一种清除耳屎的工具,也可用于单纯搔痒。多为竹制或金属制,也有塑料、象牙、金银一类贵金属和玉石制品。唐朝宰相杜悰曾谓其为“铁了事”。手执挖耳勺进入耳道,掏出附在耳道上的耳屎。如果在开始时挖耳勺就接触到耳壁,有可能把勺外的耳屎反而更推向内耳。应在挖耳勺进入内部后再向外掏。挖耳朵既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委托他人帮忙:被挖耳朵者多躺在挖耳朵者膝盖上。此多可见于亲子、恋人之间。有些耳勺另一端附有鹅毛,可在挖完耳朵后用来清理耳中碎屑。外耳一带的浅显部位,有耳屎或发痒时,有时可以用小指和指甲来除掉耳屎并搔痒。也有以类似的细长物件棉花棒、牙签、钉子等临时代替耳勺。但棉花棒之外,指甲等物件可能较锋利,会有损伤耳道乃至耳膜的可能。另外,日本有人发明了可视性挖耳勺,可以自己一边看一边挖。使用耳勺挖耳朵时有可能因用力把握不好、视线不清等原因伤及耳膜和听小骨。耳道受伤等将导致外耳炎、耳疖、中耳炎。耳勺多在东亚文化圈使用,或与东亚人的干性耳垢有关。 在中国、日本、越南、孟加拉等亚洲国家更有以挖耳朵为招牌的服务业。在前13世纪中国商朝的妇好墓里面,即已出土了当时的玉制挖耳勺。此之后时代的塔克西拉文化 、古希腊-古罗马的考古发现中,都有耳勺出土。江西曾出土三国时代东吴人所用的金质耳勺。此后欧洲也有银质等贵金属制成的耳勺。关于挖耳朵的俗语,有“挖耳当招”一词。出自明朝小说《醒世恒言》,意为把别人挖耳朵当成对自己打招呼。现在台湾仍有手工制作耳扒的作坊和工厂。从选竹材、原材料加工,到刀削成型,多靠手工完成。耳扒在另一端绑的鹅毛,也要经筛选去油等工艺。台湾的制品很多销往日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制作者改良部分机械。

相关

  • 活性炭活性炭(英语:Active charcoal),亦称活性碳(英语:Active carbon)、活化炭(英语:Activated charcoal;Activated char)或活化碳(英语:Activated carbon),是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的碳物质。活性炭
  • 政务官古罗马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 罗马帝国前27年–1453年元首制西罗马帝国君主制东罗马帝国王政时代宪政(英语: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Kingdom) 共和
  • 醛缩酶醛缩酶(英语:aldolase)是一种可以裂解羟醛的酶。包括类型:Tolan Laboratory at Boston UniversityEC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1/2
  • 疒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〇四个(五划的则为第十个)。中文中,疒部归于五划部首。疒部通常是从左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疒部
  • 国徽意大利国徽启用于1948年5月5日,呈圆形。中间为一颗象征意大利共和国的白色红边五角星,置于象征劳动者的五轴的齿轮之上。周围饰以象征和平的橄榄和象征力量和尊严的橡树枝条。
  • 居斯塔夫·埃菲尔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Alexandre Gustave Eiffel,1832年12月15日-1923年1月27日)祖先来自德国。他是一位法国工程师,金属结构专家,也是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第戎,一开始他想
  • 钵水母纲见内文钵水母纲(学名:Scyphozoa)是刺胞动物门的一个纲。例如水母、海蜇、海月水母、霞水母等。 这类水母早在寒武纪就已出现,直到现在。钵水母纲的学名Scyphozoa源于古希腊语的s
  • 巴西利亚settlement_type 人巴西利亚(葡萄牙语:Brasília),又译巴西里亚,位于海拔1158米的巴西高原上,亦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世界遗产。巴西利亚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纪后期建
  • 潘(英文:Pan),是希腊神话里的牧神,牧神潘是众神传信者赫密斯的儿子,而名字的原意是一切。掌管树林、田地和羊群的神,有人的躯干和头,山羊的腿、角和耳朵。他的外表后来被天主教形象
  • 原日本海军凤山无线电信所原日本海军凤山无线电信所位于台湾高雄市凤山区,于民国九十三年(2004)6月7日公告为历史建筑,九十六年(2007年)公告为县定古迹,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8月30日公告为国定古迹。该古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