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 dations ◷ 2025-11-28 08:36:01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德语: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年8月22日-2007年12月5日),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施托克豪森1928年生于克尔彭。早年其母亲精神错乱,随父生活。在二战中,曾担任医院的担架手。1947-1951年在科隆学习,1950年入弗兰克·马丁的作曲班,决心从事作曲。1951年到达姆施塔特听课,1952年到巴黎从梅西安和米约深造,1953年回国,在电台工作,并长期在世界各地任教和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1963年创办科隆新音乐实验班,1971年出任科隆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82年获德国唱片大奖。90年代创办了个人唱片公司,录制和出版自己的作品。2007年逝世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屈尔滕。施托克豪森在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作品以创意新颖,复杂难解著称。作品常常希望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力图融合各种音乐和非音乐要素,并企图创作一种新的“世界音乐”。《光》是施托克豪森一生中配模最大,创作时期最长的系列作品(1977年-2003年)。由七套歌剧串连而成。每一套代表一个星期中的一天,所以副题亦称为 "Die sieben Tage der Woche" ("The Seven Days of the Week", 一个星期的七天)。整套作品以三个角色为主轴:米迦勒(Michael)、路西法(Lucifer)和夏娃(Eve)。由于《光》在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等的花费都非常庞大,直到现在,全套作品仍未曾正式作公演,当中头五套作品则曾作独立公演,另外有从个别歌剧中选取段落作演出。《光》的创作次序如下:当《光》完成后,施托克豪森随即投入另一套系列制作: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为题的《声音》。副题为 "Die 24 Stunden des Tages" ("Sound—The 24 Hours of the Day", 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可惜他只完成当中的21首作品便过世。其中第1-12首为不同的乐器组合而编写;第6-12首则取材自第5首;第13首为纯电子音乐;第14-21首则以第13首当中的素材来编写,并以《地球之书》(en:The Urantia Book)中的宇宙系统名称来命名。《声音》的创作次序如下:在《光》及《声音》之前,施托克豪森早于1974年已经创作了以一套以全年十二个星座为题的音乐盒音乐《黄道》。《黄道》的概念和《光》及《声音》一样,均以时间为基调,所不同的是:《光》及《声音》以一般惯常的表示方法命题,而《黄道》则非以常规的十二个月份命名,而是以星座来划分。
《黄道》被誉为施托克豪森最受欢迎的作品。值得一提是,施托克豪森同样曾打算在完成《声音》后,紧接创作以一小时六十分,及一分钟六十秒为题的系列作品,可惜全都无法实现。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创作对二战后西方音乐界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实践几乎体现了每一种新的音乐思潮,并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除音乐创作之外,施托克豪森亦撰写大量理论著作并教授许多学生,更增大了其影响力。2001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施托克豪森被记者采访时,声称此次事件是“宇宙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引起媒体的广泛抨击,后来施托克豪森对此作出解释,表示是记者的报道误读了他的话。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不断。
相关
-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泰米尔语:ஸ்ரீனிவாஸ ராமானுஜன் ஐயங்கார்,ISO 15919转写: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又译拉马努詹、罗摩奴詹,1887年1
- 中南部美国中南部(South Central United States)是美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了美国南部的西部地区。路易斯安那、阿肯色。俄克拉荷马和德克萨斯州多被视为美国中南部。美国人口普查
- 烫伤灼伤是指皮肤或其他组织因热力、电力、化学物质、摩擦力或辐射所造成的创伤。大部分的灼伤是因接触滚烫液体、固体或火焰的高温。暴露在烹饪的火焰或不安全的煮食器具的危险
- 甾体激素甾体激素(英语:Steroid hormone、又称甾体激素),是一类四环脂肪烃化合物,具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类固醇激素是作为激素的类固醇。 这些包括性腺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的皮质类固醇
- 教师教师(英语:Teachers,中文口语也常称作“老师”,旧称“先生”),又称作教育工作者、教员,是大众对教育从业者的称呼,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专业。于教育机构;因应社会需要,亦有家庭教师的
- 蛋白质粒蛋白质体(英语:Proteinoplast, proteoplast, aleuroplast, aleuronaplast),又称造蛋白体、蛋白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又可细分为白色体的一种,主要功能为储存结晶形式的蛋白
- 内共生体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
- 比利牛斯山脉比利牛斯山,位于欧洲西南部,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分隔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也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天然国界,山中有小国安道尔。长435公里,宽80-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
- 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法天津条约》,是指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清朝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联军战败后与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在天津海光寺
- 韩布兴韩布兴(1957年7月-),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河北遵化。1982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原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