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共生体

✍ dations ◷ 2025-07-18 13:36:30 #内共生体
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特别是远洋杆菌目(英语:Pelagibacterales)(Pelagibacterales)),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的蓝细菌。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柯夫斯基(英语: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英语:Dorion Sagan)(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尽管它们缺乏DNA。克里斯汀·德·迪夫认为它们也许是最早的内共生体,使得细胞能够抵抗地球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氧气。然而,现在看来它们可能是“从头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细菌内共生的证据如下:

相关

  • 卵巢癌卵巢癌是发源自女性卵巢的癌症,会产生会入侵以及转移到其他部位的异常细胞。卵巢癌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才会出现许多癌症的典型症状,包括胀气、腹胀、骨盆痛(英语:Pelvic p
  • 嘌呤类似物嘌呤类似物(英语:Purine analogues)是一类与嘌呤结构相似的抗代谢物。主要的嘌呤类似物包括硫唑嘌呤、巯基嘌呤与硫鸟嘌呤等。嘌呤巯基嘌呤硫鸟嘌呤氟达拉滨卤化/核糖核苷酸还
  • 落矶山斑点热落矶山斑点热是在美国最严重及广泛报告的立克次体疾病,亦在美洲等地有病例。落矶山斑点热在其他国家亦被称为“蜱斑疹伤寒”、“托比亚热”(哥伦比亚)及“圣保罗热”或“斑疹热
  • 乳头瘤病毒科乳头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是双链DNA病毒的一科,该类病毒会导致肿瘤,但大多情况不会成为癌症,仅有少数种类会导致子宫颈癌。下有一属: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
  • 单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在单质中存在时称为元素的游离态。一般来说,单质的性质与其元素的性质密切相关。比如,很多金属的金属性都很明显,那么它们的单质还原性就很
  • 控制论控制论(英:Cybernetics)是探索调节系统的跨学科研究, 它用于研究控制系统的结构,局限和发展。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将控制论定义为“对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的科学研究。”
  • 十人委员会十人委员会(Decemviri,单数:decemvir)乃是一个拉丁文的名词,表示“十人”,它指任何在罗马共和中的十人的委员会。不同型态的十人委员会,包括法律的制定,具备执政官的统治大权(legibus
  • 肾脏疾病肾病变、肾脏病(英语:Nephropathy、kidney disease、renal disease),又称肾损伤,指肾脏的疾病或是功能损伤。又分成非发炎性的肾病(英语:Nephrosis),以及发炎性的肾炎(英语:Nephritis)。
  • 卵子发生卵子生成(英语:Oogenesis、ovogenesis或oögenesis)是一个从卵原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并在受精卵中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哺乳类动物的卵子生成始于生殖皮膜,他可以提供滤
  • 造br /山br /纪造山纪(Orosirian,符号PP3)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0亿5000万年前,结束于18亿年前。造山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造山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纪的上一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