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细胞

✍ dations ◷ 2025-11-07 05:49:14 #潘氏细胞
潘氏细胞(或称帕内特细胞、Paneth cells、PCs)是起源于肠隐窝干细胞的小肠腺特征性细胞,与隐窝干细胞间隔排列于小肠腺的底部,并且遍布于整个小肠。胞体呈锥体形,胞质顶部的粗大嗜酸性颗粒的主要成分为防御素 (80%)、溶菌酶、SPLA2、血管生成因子和Reg3-γ。PCs帮助宿主抵御肠道致病微生物的侵犯,其功能性类似于嗜中性球,并且与于小肠的先天性免疫相关。当暴露于细菌或细菌抗原时,潘氏细胞会分泌防御素等抗菌分子到小肠管腔的绒毛,帮助维持胃肠道屏障。潘氏细胞能够分泌肠抗菌肽、防御素、溶菌霉素、磷脂酶和C-型凝集素等多种物质,有助潘氏细胞在维持肠道先天性免疫、肠道抗菌抗炎及肠上皮组织完整性等方面中发挥作用。潘氏细胞和Lgr-5(英语:LGR5)阳性肠干细胞会共同构成干细胞巢,潘氏细胞可提供一些维护干性特征的关键受体或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DLL4(英语:DLL4)、WNT3(英语:WNT3)等,从而激活相应的细胞信号通路,继而维持Lgr-5阳性肠干细胞的正常细胞功能。潘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已被证实和肠道疾病存在密切关系。1872年,德国解剖学家Schwalbe首先在小肠隐窝底部观察到一种锥体形细胞。1888年,奥地利医师约瑟夫·帕内特(英语:Joseph Paneth)对这种细胞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描述,该细胞被命名为潘氏细胞。

相关

  • 胰岛素1A7F, 1AI0, 1AIY, 1B9E, 1BEN, 1EFE, 1EV3, 1EV6, 1EVR, 1FU2, 1FUB, 1G7A, 1G7B, 1GUJ, 1HIQ, 1HIS, 1HIT, 1HLS, 1HTV, 1HUI, 1IOG, 1IOH, 1J73, 1JCA, 1JCO, 1K3M, 1KMF
  • 拉撒路现象拉撒路现象(英语:Lazarus sign),又称为拉撒路反射(英语:Lazarus reflex),是一种生理现象,发生在脑死病患身上。在病患已经被判定脑死之后,只要碰触到特定的脊椎位置,有部分病患(约13%)会
  • 罗非昔布罗非昔布或罗非考昔(英语:Rofecoxib,/ˌrɒfᵻˈkɒksɪb/)商品名Vioxx、Ceoxx和Ceeoxx。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由默克公司制造、出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1999年5
  • 神经心理学 §研究方法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法语: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英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通常被简称为CERN,由Conseil européen pour
  • Excavata古虫界(学名:Excavata)是单细胞生物的一个主要超级群组,属于真核生物域,由汤玛斯·卡弗利尔-史密斯于2002年引入的一个新的支序亲缘学分类。古虫界包含了许多自由生存或共生的原
  • 雨果·德弗里斯许霍·马里·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s,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集韵《集韵》和《礼部韵略》都是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官方韵书。据李焘《说文解字五音谱叙》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即《广韵》颁行后29年,宋祁、郑戬给仁宗
  • 印加人印加人(Inca),或译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克丘亚语。“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阳的子孙”。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中段,中心在秘鲁的库斯科城。印加人
  • 含巯基或硫基类血管紧张肽I转化酶抑制剂(英语:ACE inhibitor,简称为ACEI)是一类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系统对血压的调节有着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