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复线轮渡,原称东东线轮渡。为中国上海市黄浦江上的一条对江轮渡航线,航线西起黄浦区复兴东路1号复兴东路轮渡站,东至浦东新区东昌路1号东昌路轮渡站。
东复线轮渡原为民渡,后转为官办。至民国22年(1933年)2月23日,航线定名为东东线轮渡(浦西东门路——浦东东昌路)。1981年,上海市轮渡公司对东门路轮渡站进行扩建。其中,新建的候船大厅楼上6层作为市轮渡公司办公楼。1986年9月30日起,东东线轮渡扩充为双线运营。2008年2月25日,为配合世博建设与十六铺水上旅游集散中心改建工程,将东门路轮渡站候船室及市轮渡办公大楼拆除。2月25日起,航线临时启用东门路2号码头运营。2010年4月24日上午8时,浦西东门路轮渡站撤销,渡口南移至复兴东路轮渡站,航线更名为东复线轮渡。2010年12月5日,东复线轮渡投入空调渡轮运营。
东复线轮渡原为民间私渡,由浦西招商局新江天码头至浦东鸿升公司码头,靠泊码头均为租借性质。因轮渡两岸均为闹市,过渡客甚多,两岸码头时常有轮船靠泊,民渡渡船与轮船同时靠泊一个码头上下客时既不便又危险。上海市轮渡管理处曾计划在该处开办轮渡航线以替代民渡,但因两岸岸线问题而搁置。
民国18年(1929年)4月,由上海市工务、土地、公用、港务、卫生局提请市政府批准,将浦西十六铺粪码头搬迁,并在原地建造市轮渡码头。民国19年(1930年),浦西东门路码头、渡轮均已建造完成,但浦东一侧东昌路码头仍未解决,航线只能临时停靠浦东陆家渡渡口。民国22年(1933年)2月23日,东昌路码头建成,渡轮改停东昌路码头,航线定名东东线(浦西东门路——浦东东昌路)。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市一带沦陷后,浦西东门路码头被日军侵占,日军将市轮渡庆定线(今金定线轮渡)定海桥轮渡站浮码头拖至东门路码头用以盘查黄浦江往来船只,东东线轮渡浦西改停北京东路码头。在上海沦陷时期,东东线轮渡也是唯一一条正常运营的对江轮渡航线。在该时期原航线轮渡站设施也遭毁坏,东昌路码头遭炸弹击中发生倾斜,东门路浮码头则被日军拖至南市关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伪上海市轮渡公司。同年12月1日,东东线轮渡恢复运营。恢复运营初期因东昌路码头水泥平台损坏需要修复,航线临时借浦东鸿升公司码头停靠。民国35年(1946年),东昌路码头修复,航线恢复原码头停靠。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航线全线停航。同年5月26日,东东线航线复航,由市轮渡29号渡轮开出复航后的首班船。1953年9月,东东线航线投入新建的市轮渡27号、28号渡轮,新渡轮全长20.15米,总吨位74吨,定员342人。此后,东东线航线轮渡站又进行过几次小规模改建,但受场地限制,轮渡站始终无法扩建,已不能适应客流增长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上海十六铺客运总站进行扩建,客运总站扩建时,在其南侧预留空地,用作东门路轮渡站扩建用地。1981年,东门路轮渡站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扩建工程总投资111.8万元人民币,新建候船大厅、轮渡站等设施。其中,新建的候船大厅楼上6层作为市轮渡公司办公楼使用。同时又新建3艘1000客位渡轮。扩建工程于1982年6月7日开工,于1983年8月30日建成。1983年9月20日新轮渡站正式启用。
80年代中期,随着浦东开发,浦西居民动迁至浦东等因素,导致东东线轮渡客流大幅增长,新建轮渡站也已不能适应客流需要。1986年,东东线轮渡扩充为双线运营。1986年9月30日下午4时起,轮渡正式双线运营。
2008年2月25日,为配合世博建设与十六铺水上旅游集散中心改建工程,将东门路轮渡站候船室及市轮渡办公大楼拆除。2月25日起,航线临时启用原轮渡站南侧的东门路2号码头运营。2010年4月24日上午8时起,浦西东门路轮渡站撤销,渡口南移至复兴东路轮渡站,航线更名为东复线轮渡。同时,运营时间由原先的通宵运营变更为6:00——19:00运营。2010年12月5日,东复线轮渡投入空调渡轮运营,因空调渡轮单身乘客票价是原普通渡轮的4倍,且禁止搭载助动车、摩托车,因此航线客流有所下降。
2012年10月初,因客流原因,东复线轮渡调整运能,由每天6:00——16:00、17:00——19:00时段15分钟一班;16:00——17:00时段12分钟一班调整为全天30分钟一班。运营时间也由双向6:00-19:00改为复兴东路轮渡站7:00——19:00;东昌路轮渡站7:15——18:45。
全天30分钟一班
全天30分钟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