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巨蚁亚科

✍ dations ◷ 2025-02-23 21:07:35 #古巨蚁亚科
巨蚁(学名:Titanomyrma),又称为泰坦蚁,是已发现体型最大的蚁,但现已灭绝。它们生存在始新世的德国与北美洲。2011 年所发表的 T. lubei 来自一具 49.5 百万年前美国怀俄明州体型相当于一只蜂鸟的蚁后化石,为最早于西半球发现的巨型蚂蚁。而 T. gigantea 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蚂蚁。巨蚁为目前已知最早能够横跨欧美的昆虫族群。Titanomyrma lubei 的正模标本化石由 Louis Lube 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甘霖县绿河组(英语:Green River Formation)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英语: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编号784地点的古代湖沉积物中。该化石由 Louis Lube 捐赠至 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英语: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并且在储藏柜中被阿奇博多(Bruce Archibald)和博物馆馆长马修斯(Rolf Mathewes)发现,样本仅包含有一只蚁后,没有任何工蚁。在发表 Titanomyrma lubei 之后,Formicium gigantea 与 Formicium simillima 两种巨蚁也被重新分类至本属之下。T. giganteum 与 T. simillima 的完整化石发现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南方 30 公里处黑森梅瑟尔的梅塞尔坑。在附近的艾克菲德马尔( Eckfeld Maar)也有发现尚未发表的近似物种。巨蚁的学名 Titanomyrma 来自于希腊语的 Τιτάν (Titan),意思为“巨大的体型、力量,或是伟大的成就”,或是暗指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希腊语的 μύρμηξ (myrmex) 则是“蚂蚁”的意思,词性为阴性。T. lubei 的种加词则是为了纪念正模标本的发现者 Louis Lube。阿奇博多(Bruce Archibald)于 2011 年建立新属 Titanomyrma并发表了新种 Titanomyrma lubei 且将 T. gigantea(原先为Formicium giganteum Lutz, 1986)与 T. simillima(原先为F. simillimum Lutz, 1986)纳入本属之下,T. gigantea被视为是巨蚁属的模式种。巨蚁属与蚁科最大的特征差异在于其具有形状多变的腹垂节(英语:gaster (insect anatomy)),三种已知的种类其腹垂节外型从卵圆形、细卵圆形至圆柱形。A5 腹节宽度相对于其他腹垂节为多变的,A3–A7 腹节长度也为多变的。巨蚁属三种蚁后的外型可以由其腹垂节外型来进行分辨,其腹垂节长宽比分别为 T. lubei – 2.14、T. gigantea – 1.40 与 T. simillima – 1.50。T. lubei 蚁后的腹垂节中后段为圆柱形而另外两种则为卵圆形,最宽处落在 A5 腹节。A3 腹节长度大约为宽度的 1 4 {displaystyle 1 over 4} ,另外两种则约为 1 3 {displaystyle 1 over 3} 。A4 腹节长度为 A3 腹节的三倍长,另外两种则不超过两倍。A5–A6 腹节长度为宽度的 1 2 {displaystyle 1 over 2} ,另外两种则为 1 3 {displaystyle 1 over 3} 。A3 腹节在腹柄节关节处不具弧度。T. gigantea 为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蚂蚁,大于现存(英语:extant taxon)栖息于中非及东非,体长5厘米(2.0英寸)的矛蚁兵蚁。其化石显示雄蚁体长可达 3厘米(1.2英寸),蚁后则能达到 6厘米(2.4英寸),翼幅达 15厘米(5.9英寸)T. gigantea 为本属最早发现的物种,其化石保存十分完整。巨蚁不具有蜇针(英语:stinger)和嗉囊,推测它们可能主要透过喷洒蚁酸自卫,而食物则主要以新鲜食物为主,类似现存的切叶蚁(切叶蚁只食用蚁窝内栽培的真菌),或者为肉食性。现存的近亲为矛蚁属。巨蚁可能和行军蚁一样到处移动并狩猎大型动物。T. lubei 与同地层年代在德国和英格兰南部的怀特岛郡上所发现的巨蚁为近亲,在这之前北美洲存有巨型蚂蚁的唯一证据为始新世时期田纳西州所发现的蚂蚁翼化石。这代表着在始新世(56 - 34 百万年前)时期可能具有较高的气温及陆桥让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巨蚁、昆虫与其他物种可以自欧洲迁移至北美洲,例如河马属、热带浮游生物及棕榈科花粉。

相关

  • 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 黑麦草镶嵌病毒属 大麦黄色镶嵌病毒属 柘树属病毒属 番薯属病毒属 小麦属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
  • 学术论文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或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当然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
  • 大亚基核糖体大亚基(英文:Ribosomal Large Subunit,简称“LSU”)是核糖体中较大的核糖体亚基。每个核糖体都由一个核糖体大亚基与一个核糖体小亚基共同构成。原核细胞中的70S核糖体、
  • 亚特兰提斯号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STS Atlantis OV-104)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KSC)旗下,第四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它与发现号是姊妹机,属于NASA第二批制造的
  • 百岁兰百岁兰(学名:Welwitschia mirabilis)是单种科百岁兰科百岁兰属的唯一品种。又称为百岁叶、千岁兰、奇想天外、二叶树。最早发现于1859年9月3日,由奥地利探险家Friedrich Martin
  • Fe(Csub5/subHsub4/subP(Csub6/subHsub5/su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常简写为“dppf”,是一种常用取代膦,也是有机金属化学中的常用配体。dppf在其骨架中含有一个铁原子并与另两个桥联二苯基膦密切相连,如 1,1-双(二苯基膦)
  • 吴新涛吴新涛(1939年4月6日-),福建石狮人,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 丙醛C2, C3: sp3丙醛是三个碳的醛,分子式为CH3CH2CHO。它是丙酮的同分异构体,室温下为无色液体,略微带有刺激性的水果气味。丙醛主要通过金属催化剂存在下,混合合成气和乙烯,发生加氢
  • IP地址互联网协议地址(英语: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缩写为IP地址(英语:IP Address),是分配给网络上使用网际协议(英语:Internet Protocol, IP)的设备的数字标签。IP地
  • 双码理论双码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 ,由西安大略大学的艾伦·白斐欧(Allan Paivio)于1971年提出。白斐欧在发展该理论的过程中使用了“形成心像有助于学习”的想法。根据白斐欧的说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