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可待因
✍ dations ◷ 2025-09-17 08:05:11 #可待因
可待因(Codeine),化学式为C18H21NO3,是一种鸦片类药物(opioid),有止痛、止咳和止泻的药效,它的硫酸盐或磷酸盐常用于药品中。可待因是一种存在于鸦片中的生物碱,含量约占0.7-2.5%。它可从鸦片中提取,也可用化学方法自吗啡制造。作为药物,用于可待因在市场上有时会与扑热息痛(paracetamol,美国称acetaminophen)混合成co-codamol(在北美常见的商品名为“Tylenol 3”),与阿司匹灵混合成co-codaprin,或是与异丁苯丙酸(布洛芬)混合,这些混和药剂提供比其它药剂更好的止痛效果。可待因是联合国于1961年的《麻醉品单一公约》下的列表II的成瘾性较低的麻醉药物,在世界各地受到严格管制。但有很多国家或地区容许民众不需医生处方而购买若干含可待因的药品,例如咳嗽药水,但那些药品的可待因含量较低,而每次售卖的数量亦通常有限制,甚至卖方需要登记购买者的个人资料。但由于这些药品很容易从中提炼出高浓度的可待因,成为加工成毒品的原料之一,故仍有不少国家明令禁止民众携带此类药品入境,例如:泰国。可待因进入人体后,约有10%的吸收分量在体内经代谢作用转化成吗啡。由于不是所有进入体内的可待因能转成吗啡,所以可待因的药效较吗啡弱,其成瘾性亦较吗啡少。口服,每日服3至4次。成人及12岁以上,每次15至30毫克;5至12岁,每次7.5至15毫克;1至5岁,每次3毫克。不过12岁以下儿童通常不建议服用可待因。1岁以下儿童应避免服用可待因。常见之不良反应有:瘙痒、恶心、呕吐、昏睡、口干、瞳孔缩小、姿态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小便不畅、便秘。长期使用时,身体可对可待因产生耐药性,令药效减弱,并有可能产生依赖性。与其它鸦片类药物一样,可待因的其中一个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压抑呼吸,通常与服用过量有关,可引致死亡。由于含可待因的药品比较容易得到,它们常被滥用,通常服食过量以感受兴奋反应,但滥用对身体的害处甚多,包括上瘾、上文所列的副作用等,服用过量可令人产生幻觉,令吸食者神志不清,甚至死亡。中国沈阳曾发生过为购买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而抢劫的事件,抢劫者服用此止咳药水已有十年,因购买这一药水而花光积蓄,从而实施抢劫。由于含可待因的咳药水多数含有大量糖分,滥用者有较大机会产生蛀牙。
相关
-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是两块位于颈部,使头部前推或转动的肌肉。每块胸锁乳突肌从胸骨延伸到颈两侧耳朵下面的一点,还连接到锁骨和头骨的颞骨上。当这两块肌肉同时收
- 非类固醇抗炎症剂非甾体消炎药(英语: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译作非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在施用较高剂量时也具有消炎作用。“非甾体”一词用
- 林修二林修二(1914年-1944年6月5日),汉名林永修,另一笔名南山修。出生于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南厅蔴豆支厅(今台南市麻豆区)。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英文科毕业。风车诗社同人。大学时期受到西胁顺
- 紫外线紫外线(英语:Ultraviolet,简称为UV),为波长在10nm至400nm之间的电磁波,波长比可见光短,但比X射线长。太阳光中含有部分的紫外线,电弧、水银灯、黑光灯也会发出紫外线。虽然紫外线不
- 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P. aeruginosa 组绿叶假单胞菌 P. chlororaphis 组荧光假单胞菌 P. fluorescens 组穿孔素假单胞菌 P. pertucinogena组恋臭假单胞菌 P. putida组施氏假单胞菌 P. st
- 河流美国的主要河流:
- 地图学small/small地图学(英语:Cartography;希腊语:χάρτης ,即为英文的Mapmaking,chartis是地图,graphein是编写之意)是研究地图的理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传统的地图制作是利用纸和
- 核爆核爆炸是剧烈核反应中能量迅速释放的结果,可能是由核裂变、核聚变或者是这两者的多级串联组合所引发。尽管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聚变核武器都是以裂变装置作为基础的,但实际上纯
-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简称上皮(英语:Epithelium),包括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三类。被覆上皮是被覆于各结构界面处的上皮组织,由规则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在胚胎的发育
-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或亚欧大陆是亚细亚洲大陆和欧罗巴洲大陆的合称。面积5473.8万平方公里。亚、欧二大陆单从地理学方面来归类应属同一个、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与欧洲的分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