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可待因
✍ dations ◷ 2025-10-28 11:57:40 #可待因
可待因(Codeine),化学式为C18H21NO3,是一种鸦片类药物(opioid),有止痛、止咳和止泻的药效,它的硫酸盐或磷酸盐常用于药品中。可待因是一种存在于鸦片中的生物碱,含量约占0.7-2.5%。它可从鸦片中提取,也可用化学方法自吗啡制造。作为药物,用于可待因在市场上有时会与扑热息痛(paracetamol,美国称acetaminophen)混合成co-codamol(在北美常见的商品名为“Tylenol 3”),与阿司匹灵混合成co-codaprin,或是与异丁苯丙酸(布洛芬)混合,这些混和药剂提供比其它药剂更好的止痛效果。可待因是联合国于1961年的《麻醉品单一公约》下的列表II的成瘾性较低的麻醉药物,在世界各地受到严格管制。但有很多国家或地区容许民众不需医生处方而购买若干含可待因的药品,例如咳嗽药水,但那些药品的可待因含量较低,而每次售卖的数量亦通常有限制,甚至卖方需要登记购买者的个人资料。但由于这些药品很容易从中提炼出高浓度的可待因,成为加工成毒品的原料之一,故仍有不少国家明令禁止民众携带此类药品入境,例如:泰国。可待因进入人体后,约有10%的吸收分量在体内经代谢作用转化成吗啡。由于不是所有进入体内的可待因能转成吗啡,所以可待因的药效较吗啡弱,其成瘾性亦较吗啡少。口服,每日服3至4次。成人及12岁以上,每次15至30毫克;5至12岁,每次7.5至15毫克;1至5岁,每次3毫克。不过12岁以下儿童通常不建议服用可待因。1岁以下儿童应避免服用可待因。常见之不良反应有:瘙痒、恶心、呕吐、昏睡、口干、瞳孔缩小、姿态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小便不畅、便秘。长期使用时,身体可对可待因产生耐药性,令药效减弱,并有可能产生依赖性。与其它鸦片类药物一样,可待因的其中一个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压抑呼吸,通常与服用过量有关,可引致死亡。由于含可待因的药品比较容易得到,它们常被滥用,通常服食过量以感受兴奋反应,但滥用对身体的害处甚多,包括上瘾、上文所列的副作用等,服用过量可令人产生幻觉,令吸食者神志不清,甚至死亡。中国沈阳曾发生过为购买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而抢劫的事件,抢劫者服用此止咳药水已有十年,因购买这一药水而花光积蓄,从而实施抢劫。由于含可待因的咳药水多数含有大量糖分,滥用者有较大机会产生蛀牙。
相关
- 球菌球菌(拉丁语:coccus,复数cocci)是一类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细菌。根据排列方式的不同,球菌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等。细菌疾病 · 科
- 着色菌目着色菌科 外硫红螺菌科 盐硫杆状菌科着色菌目(学名:Chromatiales)是变形菌门下的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也被称为紫硫菌(purple sulfur bacteria)。着色菌目的细菌是厌氧生物
-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 (LPV/r);商品名:克力芝、快利佳,英语:Kaletra(在高收入国家)、英语:Aluvia(在低收入国家))是常用的抗艾滋病用药,由两种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复
- 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英语:postpartum depression,PPD)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分娩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
- 汉弥尔顿·史密斯汉弥尔顿·奥塞内尔·史密斯(英语:Hamilton Othanel Smith,1931年8月23日-),美国微生物学家。因1970年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现限制性内切酶而与丹尼尔·那森斯(Daniel Nathans)
- 蜱蜱(拼音:pí,注音:ㄆㄧˊ,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
- 南美洲经济南美洲经济指居住在南美洲12个国家的超过4.10亿人口所组成的经济体。截至2007年初,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和秘鲁每年的经济增长都超过了8%,南美洲正在经历
- 增殖性材料增殖性材料是指本身在热中子的作用下不易发生核裂变,但是通过中子俘获和接下来的核反应产生裂变物质的材料。可以通过在核反应堆中接受辐射转换为裂变物质的天然增殖性材料有
- Cs蒸气压第一:375.7 kJ·mol−1 第二:2234.3 kJ·mol−1 第三:3400 kJ·mol主条目:铯的同位素铯(Cesium,旧译作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Cs,原子序为55。铯属于碱金属,带银金色
- 苯芴醇苯芴醇(Lumefantrine或benflumetol)是一种抗疟药,只会和蒿甲醚合并使用,称为复方蒿甲醚-苯芴醇(英语:Artemether/lumefantrine),有时也会用英文co-artemether表示。在1981年的青蒿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