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蕃童教育所
✍ dations ◷ 2025-05-15 23:34:35 #蕃童教育所
蕃童教育所,是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施予原住民义务教育的学校,但其学校老师全部由当地警察兼任,实质上为行政控制及治安管制,教育目的则是其次。与其类似的有蕃人公学校,1895年,乙未战争结束后,日本国正式统治台湾与澎湖。面对日人眼中未开发的“台湾蕃人”及“台湾蕃地”,台湾总督府决定对台湾原住民实施与一般台民不同的教育方式。1902年,总督府开始在南部的原住民部落普设“警察官吏派出所”,简称派出所。设于原住民部落间的这些派出所除了一般治安维护,户政等等事务外,与台湾其他地方派出所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些派出所警察需要在公务之余教授于学校内原住民儿童日语及礼仪,并负责简易的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此时,上课场所并没有一定规模,也没一定的学制。这政策实施不久后,当时的台湾总督府警务局提出建议:“蕃人教育应以埔里为中心,将台湾分成南北两地,北部“蕃童”皆由总督府殖产部设校,由警察人员管理教育。南部则依民情,‘智识’较高地区者设蕃人公学校”建议中,由殖产部设校提供经费、警察人员于业余时间担任老师(警手)的学校,亦称为“蕃童教育所”。1904年,总督府制定“蕃务官吏驻在所之蕃童教育标准”、“蕃童教育纲要”、“蕃童教育费标准”等。依照此标准,台湾第一所蕃童教育所-“达邦蕃童教育所”在1904年11月4日于台湾嘉义阿里山的达邦部落设立。上课的老师并非一般公学校、小学校、或蕃人公学校的教谕、嘱托或训导。而是由位于教育所不远的派出所警察业余兼差担任,教育所直属管理单位则是负责开采当地阿里山桧木的台湾总督府民政局殖产部。台湾总督府普设“蕃童教育所”是在1908年公布蕃童教育标准、蕃童教育纲要、蕃童教育费新标准等条款之后。1928年,台湾总督府再重新制定“蕃童教育所知教育标准”,明定教育所的名称设置年限为四年,科目为修身,国语,图画,唱刻,体操,与实科等等。而蕃童教育所的目的则为“施以德育,涵养国民必要之性格,使学习国语(日语),成善良之风习。”1936年,台湾总督府立法将“蕃”字以“高砂”(台湾的异称)替代,蕃童教育所亦更名为“教育所”。1945年,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将其教育所与其余国民学校(即公学校或小学校)一并更名为国民小学。蕃童教育所是台湾日治时期很特殊的教育机构。其特色有:1944年,全台蕃童教育所共有188所,学童1万383人。蕃童教育所的普设,让日治时期原住民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6.4%比台湾人所念的公学校71%普及率还高出很多。也因为这样,日语或日文成为原住民当时的第二语言,相对,也有效的达到管理原住民的目的。
相关
- 鼻窦炎鼻窦炎(Sinusitis)是描述发生于鼻窦的炎症。常见症状包含浓厚鼻涕、鼻塞,以及脸部疼痛。其他症状包含发烧、头痛、嗅觉减退、喉咙痛,以及咳嗽。咳嗽会于夜间加剧。严重副作用较
- 朱特人朱特人(德语:Jüten;拉丁语:Iutae;丹麦语:Jyder)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被比德指为当时三个最强大的日耳曼民族之一。他们被认为是来自日德兰半岛(Iutum),即现今丹麦南石勒苏益格(南日德
- 鞘脂类代谢鞘脂(英文:Sphingolipids或glycosylceramides),是一种含有鞘氨醇碱的骨架的脂类,是脂肪族胺醇包含鞘氨醇。他们在1870年代的脑部提取物被发现和神话斯芬克斯来命名。医学导航:遗传
- 釹4f4 6s22, 8, 18, 22, 8, 2蒸气压第一:533.1 kJ·mol−1 第二:1040 kJ·mol−1 第三:2130 kJ·mol主条目:钕的同位素钕(旧译作釢、鋖)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Nd,原子序数是60,属于
- T·S·艾略特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
- 圣罗莎圣罗莎(英语:Santa Rosa)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诺马县的一个市,也是该县的首府。市政府建制于1868年3月26日,面积104.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共住有人口16万7815人。圣罗
- 少年年轻人泛指年纪轻的人类,相对于中年、老年。但依据不同的语境,标准界定不同。可能指:
- 协议协议或协定可以指:
- 艾森施塔特艾森施塔特(德语:Eisenstadt)是奥地利布尔根兰州的首府,也是著名作曲家海顿服务过的埃施特哈齐家族的根据地。面积42.91平方公里,人口12,190人 (2006)。原属匈牙利王国,称基什马尔顿
- 磺溪书院磺溪书院(俗称文昌祠)位于台湾台中市大肚区磺溪里文昌路上的古迹。书院的前身称为“西雝社”亦称为“文昌会”,是当代文人士子的结集之所。西雝社创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后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