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童教育所

✍ dations ◷ 2025-10-22 08:15:40 #蕃童教育所
蕃童教育所,是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施予原住民义务教育的学校,但其学校老师全部由当地警察兼任,实质上为行政控制及治安管制,教育目的则是其次。与其类似的有蕃人公学校,1895年,乙未战争结束后,日本国正式统治台湾与澎湖。面对日人眼中未开发的“台湾蕃人”及“台湾蕃地”,台湾总督府决定对台湾原住民实施与一般台民不同的教育方式。1902年,总督府开始在南部的原住民部落普设“警察官吏派出所”,简称派出所。设于原住民部落间的这些派出所除了一般治安维护,户政等等事务外,与台湾其他地方派出所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些派出所警察需要在公务之余教授于学校内原住民儿童日语及礼仪,并负责简易的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此时,上课场所并没有一定规模,也没一定的学制。这政策实施不久后,当时的台湾总督府警务局提出建议:“蕃人教育应以埔里为中心,将台湾分成南北两地,北部“蕃童”皆由总督府殖产部设校,由警察人员管理教育。南部则依民情,‘智识’较高地区者设蕃人公学校”建议中,由殖产部设校提供经费、警察人员于业余时间担任老师(警手)的学校,亦称为“蕃童教育所”。1904年,总督府制定“蕃务官吏驻在所之蕃童教育标准”、“蕃童教育纲要”、“蕃童教育费标准”等。依照此标准,台湾第一所蕃童教育所-“达邦蕃童教育所”在1904年11月4日于台湾嘉义阿里山的达邦部落设立。上课的老师并非一般公学校、小学校、或蕃人公学校的教谕、嘱托或训导。而是由位于教育所不远的派出所警察业余兼差担任,教育所直属管理单位则是负责开采当地阿里山桧木的台湾总督府民政局殖产部。台湾总督府普设“蕃童教育所”是在1908年公布蕃童教育标准、蕃童教育纲要、蕃童教育费新标准等条款之后。1928年,台湾总督府再重新制定“蕃童教育所知教育标准”,明定教育所的名称设置年限为四年,科目为修身,国语,图画,唱刻,体操,与实科等等。而蕃童教育所的目的则为“施以德育,涵养国民必要之性格,使学习国语(日语),成善良之风习。”1936年,台湾总督府立法将“蕃”字以“高砂”(台湾的异称)替代,蕃童教育所亦更名为“教育所”。1945年,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将其教育所与其余国民学校(即公学校或小学校)一并更名为国民小学。蕃童教育所是台湾日治时期很特殊的教育机构。其特色有:1944年,全台蕃童教育所共有188所,学童1万383人。蕃童教育所的普设,让日治时期原住民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6.4%比台湾人所念的公学校71%普及率还高出很多。也因为这样,日语或日文成为原住民当时的第二语言,相对,也有效的达到管理原住民的目的。

相关

  • 显生宙显生宙(Phanerozoic),或称显生元、显生代,是5.41亿年前大量生物出现的时期。显生宙即意为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统称为隐生元或
  • 嗅觉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一种远感,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
  • 膜蛋白质膜蛋白(英语:membrane protein)是指能够结合或整合到细胞或细胞器的膜上的蛋白质的总称。而细胞中一半以上的蛋白质可以与膜以不同形式结合。根据与膜结合强度的不同,膜蛋白可以
  • 超能力超能力(英语:Super-powers;德语:Psi-Phänomen,Psi来自希腊词ψυχή〔Psyche〕,义为“心灵”、“灵魂”、“精神”,即英文“精神病”psycho的词源),又称为特异功能,是指心灵感应、透
  • 拉马尔县拉马尔县(Lamar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中西部的一个县。面积481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5,912人,其中白人占67.78%、非裔美国人占30.39%,拉美裔人占
  • 香 (消歧义)香可指:
  • 聚丙烯0.946 g/cm3, crystalline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是一种半结晶的热塑性塑料。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机械性质强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在工业界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包装
  • 劳力密集工业劳力密集工业,又称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上指对劳动力的需要比对资本需要多的工业。与资本密集工业相对。这些工业一般是规模较小,雇佣很多工人,制造流程自动化程度不高的轻工业。
  • 梳齿鼠科梳齿鼠科(学名:Ctenodactylida)也称栉趾鼠科,是啮齿目豪猪亚目下的一科,分布于摩洛哥南部至利比亚西北部的沙漠地带,现存4属:
  • 凯里市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凯里”系苗语黔东方言北部土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