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为玄嚣,是黄帝与嫘祖的长子。父亲为蟜极。帝颛顼(黄帝与嫘祖的次子昌意之子)是喾的堂伯父。
帝喾自小有德行,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
传说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偃师市)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当时,共工氏实力强大,对喾继帝位极为不满,愤怒得用头撞击不周山,使天柱折断,大地斜向东南,并进而发动反叛。帝喾下令火正黎带兵平定共工之乱,失败而回。帝喾处死了黎,以黎的弟弟吴回继任火正,再次领兵对付共工,最后平定叛乱,杀了共工氏。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品德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挚承喾的帝位,在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三国史记》宣称高句丽王是黄帝之曾孙高辛氏的后裔。
上古帝王依出生地、居住地、建都地、身份、功业、后裔等,往往有不同的姓氏。如黄帝的姓氏有姬、公孙、轩辕、有熊、帝鸿等等。帝喾作为商周共祖,其姓氏可能为姬姓,亦可能为好姓(后来的子姓)。
在殷商卜辞中,商人始祖为夒(夒-巳)。在甲骨文,喾被称为学戊(学-子+戊)。王国维在〈商先公先王考〉中认为,夒与喾两字外形相近,因此帝夒即是帝喾,错写为夋,即《山海经》所说的帝俊。郭沫若支持这个说法。
何炳棣认为,帝喾的古音为告,与帝夒古音为奥,两字韵部不同,无法拉上关系。
伏羲 · 女娲 · 神农(《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说法)
伏羲 · 神农 · 黄帝(《帝王世纪》说法)
燧人 · 伏羲 · 神农 (《尚书大传》说法)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五帝本纪》、《礼记》和《春秋国语》说法)
少昊 ·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白虎通义》和《尚书序》说法)
太昊(一说即伏羲) · 炎帝 · 黄帝 · 少昊 · 颛顼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法)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