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物学

✍ dations ◷ 2025-08-21 22:44:41 #语言学,考古学,人文学科

依据扬州大学王强的定义:名物学是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

名物最早出现在一词在《周礼》,其中至少十三个职务提及此词,主要乃对此职位的职务用到了名物一词,并衍申其职。例如:《周礼·春官·宗伯》述及小宗伯的职务:“辨六粢之名物与其用,使六宫之人共奉之。”这些不同的专业的人,便要辨别不同领域的名物,并各有其职务上的作为。

名物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名物,早期的狭义说法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的命名等领域。

根据钱慧真(2010)的定义:“从所指的角度而言,名物是属于某物类的特定具体之物,它们都具有自己的具体名称和独特的区别性特征;从语言的角度而言,它是音义关系在约定俗成中形成、具有较强的理据性和系统性,为全民所普遍接受认可的名词或短语。它是古代人们对具体特征之物加以辨识、分类的结果。”

“最晚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名物辨识工作,自《尔雅》起逐步形成了名物研究的传统模式,并在清代达到高峰。”名物学的演进历程最主要是发源于训诂学里对于名物之研究,后来学者逐渐专注于名物本身,而渐由训诂学里独立出来;演变到后来研究范围开始有不同的素材之分化,直到近代考古学方法的介入,使名物学开始重视名物背后的文化层面之研究。

名物学最早是属于训诂学的内容,其研究的主要主轴乃‘以《尔雅》,《小尔雅》,《广雅》为主线,此外又有性质相近的《方言》等,共同构成名物研究的训诂学基础’

‘名物学的独立。以《释名》开其端,以后又有从《诗经》的训诂中独立出来的名物研究,再有从《尔雅》分出来的一支,如《埤雅》,《尔雅翼》,《通雅》。’

在名物学发展过中,其研究范围逐渐确立,大致如下:

即特别把经学中的名物部分提出来,用考据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为之作图解,如江永《乡党图考》。若作分类,可别为数项,如:甲、衣服考;乙、饮食考;丙、住居考;丁、工艺考。

名物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受到近代的考古学方法的影响,‘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身,为名物学的方法革新赋予了最为重要的条件’。即对于物及名的并重的研究,且重视其其文化层面的探讨,此已有别于传统的名物之训诂、考证。

相关

  • CET欧洲中部时间(英语:Central European Time,CET)是一个时区名称,比世界标准时间(UTC)早一个小时,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北非国家采用。冬季时间为UTC+1,夏季欧洲夏令时为UTC+2。下列
  • 1996年营建署范围高雄都会区,或称大高雄地区、高雄大都会区、大高雄都会区,指高雄市以及屏东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在世界人口组织里为世界排名第180大都会区,为台湾第三大都会区,次于台北都会区以及
  • 邮政式拼音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1906年春季于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其使用。此系统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帝国邮电
  • AP位点在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之中,AP位点(缺嘌呤/缺嘧啶位点),也被称作是缺碱基位点,通常位在由嘌呤或是嘧啶组成的DNA之内(也有极小几率出现在双链RNA之内),不是自发的话就是由DNA损
  • 扎纳巴扎尔龙扎纳巴扎尔龙属(属名:Zanabazar)是伤齿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蒙古。扎纳巴扎尔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古的纳摩盖吐组(Nemegt Formation)。在1974年,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
  • 美国联邦司法机构 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裴洛西(民主党) 多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斯坦利·霍耶(民主党) 少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 卡蒂查卡蒂查西迪(马来语:Che Khadijah Mohd Sidik,1918年-1982年) 是马来亚殖民时期的马来民族主义者和政治家,也是巫统妇女组(“Kaum Ibu”)的初代领导人。她是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党内
  •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 (孟加拉语:সালের অস্থায়ী বাংলাদেশ সরকার ), 普遍被称为穆治那加政府(Mujibnagar Government), 是孟加拉人在孟加拉国
  • 华顶宫博忠王华顶宫博忠王(1902年1月26日-1924年3月24日)的父亲博恭王是伏见宫贞爱亲王的长子。由于是贞爱亲王的庶子,伏见宫宗家有嫡子而无权继承伏见宫,凑巧适逢博厚亲王夭折,博恭王被指定去
  • 东海道 (路名)东海道(東海道,)是江户时代最重要的五条道路之一,连接了日本的江户(今日的东京)至京都。与更加内陆中山道相比,东海道更为拥塞,并且更加靠近东海岸。东海道也由此得名。该道在传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