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蒙特赛拉特·卡芭叶
✍ dations ◷ 2025-10-19 12:30:04 #蒙特赛拉特·卡芭叶
玛丽亚·德蒙特塞拉特·维维安娜·康塞普西翁·卡芭叶-富尔克(加泰罗尼亚语:María de Montserrat Viviana Concepción Caballé i Folc,1933年4月12日-2018年10月6日),常简称蒙特塞拉特·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é),西班牙籍加泰罗尼亚歌剧女高音演唱家,并以其美声唱法和对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等名家作品的深入刻划而闻名。卡芭叶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其后在利西奥音乐学院师从尤金娜·科米尼(Eugenia Kemeny),学习声学。1954年首次在巴塞罗那本地的音乐会登台,1956年加入巴塞尔歌剧院,同年在巴塞尔首次登台,出演莫札特《魔笛》中的第一侍女。不久她又在德国萨尔布吕肯歌剧院演唱。1959年至1962年,她受聘于德国不来梅州立剧院。1960年首次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登台。1962年首次在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城登台。卡巴叶在1965年迎来了事业成功的转捩点。在纽约卡耐基大厅音乐会中,她顶替身体不适的玛丽莲·霍恩,演出了半场多尼采蒂的《鲁克蕾齐亚·波吉亚》,获得了观众长达25分钟的起立鼓掌。演出次日获《纽约时报》盛赞“卡拉丝 + 泰巴尔迪 = 卡芭叶”(Callas + Tebaldi = Caballé)。同年卡芭叶便分别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英国格林德包恩歌剧院首次登台。1972年首次在伦敦皇家歌剧院登台。卡巴叶曾经出演不少角色,不限于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和罗西尼的角色,还有普契尼的《玛侬·雷斯考特》、《托斯卡》、《波希米亚人》、西利亚(Francesco Cilea)的《阿德里安娜·勒库弗勒》(Adriana Lecouvreur)和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和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卡芭叶也是少数曾和摇滚音乐人合作过的歌剧唱家。1988年她就曾和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合作出过二重唱唱片,《巴塞罗那》。该唱片中的《巴塞罗那》一曲,更成为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曲之一。而近年卡芭叶也只有音乐会的演出,很少出演整套歌剧,但最近曾在2007年4月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出演《军中女郎》(La fille du régiment)中的纯对白角色卡拉肯托公爵夫人(La duchesse de Krakenthorp)。
相关
- paracetamol7.21 g/kg (0 °C) 8.21 g/kg (5 °C) 9.44 g/kg (10 °C) 10.97 g/kg (15 °C) 12.78 g/kg (20 °C) ~14 mg/mL (20 °C)对乙酰氨基酚(英语:Acetaminophen),又称
- 美国人口2019年估计,美国的人口总数约329,730,000人。美国人口高度城镇化,在2008年时约有81%人口居住在城市及其郊区(同时期世界城镇化率为54%),这使得美国有许多土地上无人居住。加利福
- 宗教心理学宗教心理学(英语:Psychology of religion)是一种把心理方法及解释框架应用于宗教传统、宗教本身及个人的科学。这门科学尝试透过心理学来准确描述宗教思想及行为的本身、起源及
- 硼替佐米硼替佐米(INN名称:Bortezomib,原代号名PS-341),千禧制药定商品名为Velcade,台湾的正式商品名为万科,中国大陆的正式商品名为万珂,硼替佐米是其主成分,是一种癌症治疗药物,是全球第一个
- 虍虍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四十一个(六划的则为第二十四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虍部归于六划部首。虍部通常从左、右、上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
- 圣日耳曼条约《圣日耳曼条约》(德语:Vertrag von Saint-Germain),全称《圣日耳曼昂莱条约》(德语Staatsvertrag von Saint-Germain-en-Lay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共和国于1919年9
- 邱园邱园(Kew Gardens),又译为奇游植物园、基尤植物园、基佑园等,正式名称为“(位于)邱的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座落在英国伦敦西南郊的泰晤士河畔列治文区邱,原是英
- 围墙封闭平台(closed platform),或称围墙花园(walled garden),是指一种软件系统,其中的电信运营商或服务供应商拥有控制应用、内容与媒体的能力,并能限制未经允许的应用或内容被轻易接取
- 天竺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汉语拟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记》曰:“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
- 迪尔斯奥托·保罗·赫尔曼·迪尔斯(德语:Otto Paul Hermann Diels,1876年1月23日-1954年3月7日),德国化学家,他最显著的成就是和库尔特·阿尔德共同研究的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二烯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