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达罗毗荼语是以历史语言学方法构拟出的达罗毗荼语系的共同祖先。:299它分化为原始北达罗毗荼语、原始中达罗毗荼语和原始南达罗毗荼语,分化时间尚无定论。:492
原始达罗毗荼语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是通过历史语言学方法构拟出来的。它的使用时间约是公元前4千纪,公元前3千纪时开始分化。:234
原始达罗毗荼语的起源与地域仍未有定论,目前的假说大都基于构拟出的原始达罗毗荼语词汇。这样的构拟基于现代不同语族(北达罗毗荼语族、中达罗毗荼语族和南北达罗毗荼语族)间的同源词分析。据多里安·富勒(Dorian Fuller)(2007),原始达罗毗荼语的植物学词汇是印度半岛中部的热带亚热带干燥阔叶林地带特有的。这一区域从索拉什特拉和印度中部延伸至印度南部。:353
据富兰克林·索沃斯(Franklin Southworth) (2005),原始达罗毗荼语词汇因种植业、畜牧业和渔猎上的高度集中,显示出乡村经济的特点。不过,也有更复杂的、不是乡村经济能有的社会词汇::353-354
这个证据仍不足以确定原始达罗毗荼语的使用地域。这些特征可解释为多个共时文化的综合,如::353-354
原始达罗毗荼语有5个元音,均有长短对立:*a、*ā、*i、*ī、*u、*ū、*e、*ē、*o、*ō。复元音*ai和*au分析为*ay和*av(或*aw)。:342
原始达罗毗荼语有下列辅音(Subrahmanyam 1983:p40, Zvelebil 1990, Krishnamurthi 2003):
齿龈塞音*ṯ在许多后代语言中发展为齿龈颤音/r/。塞音形式仍保留在科塔语和托达语 (Subrahmanyam 1983). 马拉雅拉姆语仍在双音化时保持齿龈塞音。古泰米尔语中,如其他塞音,在词首时会带一个元音,也即*ṯ(或*ṟ)不出现在词首。
软腭鼻音*/ŋ/只出现在*k前,如同其多数后代语言一样。因此,在原始达罗毗荼语中不应将其视作独立的音素。它在马拉雅拉姆语、贡德语、孔达语和彭戈语中仍为音素,是因为原来的*ṅk简化成了*ṅ。(Subrahmanyam 1983)
音位学上看,北达罗毗荼语族语言库鲁克语、绍里亚帕哈里亚语和布拉灰语不能从原始达罗毗荼语的音系简单分化而来。McAlpin (2003):521–546假设它们从原始达罗毗荼语的早期状态分化而来,比传统构拟的时间更早。他认为应该构拟更多塞音:
下面是卡纳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现的部分作物,附以富兰克林·索沃斯(Franklin Southworth)(2005)的原始达罗毗荼语或原始南达罗毗荼语构拟。有时,原始形式的词义与考古发现的作物种类有差别,如多枝臂形草和倒刺狗尾草两种南新石器时代文化主食,分别对应高粱和小米的原始达罗毗荼语形式。这是因为早期达罗毗荼语使用者在它们传入印度南部后,将原来的作物名称重新赋义。
原始达罗毗荼语基础词汇选自Krishnamurti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