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哈佩特

✍ dations ◷ 2025-08-21 07:52:56 #1977年电影,亚美尼亚电影作品

《纳哈佩特》(亚美尼亚语:Նահապետ),又名《生命得胜》(英语:),是一部在1977年上映的亚美尼亚剧情片,剧情乃是基于赫拉奇亚·科恰尔所创作同名小说,讲述一名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者的故事。

纳哈佩特是一名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者,他在大屠杀中被绑到木柱上,亲眼看着妻子和儿女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士兵杀害。大屠杀过后,纳哈佩特来到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偏远的地方居住,当地的共产党人推行土地改革,引进电力供应,又协助纳哈佩特在家附近种一棵苹果树;最终,纳哈佩特逐渐步进了新生活,迎娶了另一名妻子,并与她生下一个儿子。

这部电影经常使用倒叙手法,展示纳哈佩特一家人在亚美尼亚大屠杀期间的遭遇。电影其中一幕是这样的:一大堆红苹果从苹果树上掉下来,滚进了一条河流里,并一起顺流而下,这是隐喻青年土耳其党人在大屠杀期间把大量亚美尼亚人遗体扔进幼发拉底河的情景。电影没有明确提及被指种族灭绝亚美尼亚人的土耳其。

电影片名“纳哈佩特”在亚美尼亚语是指族长,可以回溯到亚美尼亚民族的创始人哈伊克。

《纳哈佩特》被认为是首部专门介绍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电影;在此之前,“拍摄以亚美尼亚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是一个具突破性的想法。时任亚美尼亚共产党领导人卡连·杰米尔强与导演根里赫·马良的关系密切,在杰米尔强决定此电影将会基于赫拉奇亚·科恰尔所的小说《纳哈佩特》首部分内容后,制作人员把计划告知苏联当局;苏联政府最终在1976年批准拍摄这部电影,电影的制作也在同年开始。

此电影主要是在亚美尼亚阿拉加措特恩省的城镇塔林(英语:Talin, Armenia)和季安(英语:Dian, Armenia)取景,亦有部分镜头在电影制片厂内拍摄。

《纳哈佩特》曾在多个主要电影奖项中获奖;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有机会是导演根里赫·马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亚美尼亚通讯社(英语:Armenpress)曾在2015年10月刊出一篇评论,列出十部不可不看的亚美尼亚大屠杀电影,其中《纳哈佩特》位处此列表的首位。

相关

  • 国家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英语: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of 1933, NIRA,又译为全国产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于1933年制订的劳工法案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授权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 绿墙绿色植生墙或称垂直花园(英语:Green wall or Vertical Garden)可以是独立的墙面,或一栋建筑的墙面,墙上大部分或一部分种满花草或蔬菜,植物则种于土壤或非有机的生长介质上。绿色
  • 威尔第朱塞佩·福图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意大利语: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帕尔马附近的勒朗科勒(Le Roncole),逝世于
  • 南蒙罗维亚岛南蒙罗维亚岛(英语:South Monrovia Island)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个人口普查指定地区。南蒙罗维亚岛的座标为34°07′05″N 117°59′45″W / 34.11806°N 117.99
  • 千田琢哉千田琢哉(千田琢哉)是一位日本作家。在爱知县犬山市出生,于岐阜县各务原市长大。东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毕业。目前居住于南青山。
  • 气旋帕万气旋风暴帕万(英语:Cyclonic Storm Pawan,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06A,印度气象局编号:ARB 05)是2019年北印度洋气旋季第8个热带气旋和第7个获命名的风暴。12月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
  • 长汀话长汀话(客家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Tshôn
  • 萝卜粄萝卜粄是一种客家食品,做法是用将萝卜丝和粘米粉、五香粉、香菇、虾仁、鱿鱼、猪肉等按一定的比例搅拌成稠糊状再蒸熟透成形,客家人有冬至吃萝卜粄的习俗。
  • 录德录德(1862年-?),号飬九,博霍罗特氏,荆州驻防蒙古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光绪戊子举人,庚寅贡士,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33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
  • 曾努·穆赫辛曾努·穆赫辛(Jugnu Mohsin,1958-)是一位巴基斯坦出版人暨编辑,其总部设在拉合尔的巴基斯坦首份英文独立新闻周刊《星期五时报》(The Friday Times)工作。她亦在新闻周刊上有一个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