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哈佩特

✍ dations ◷ 2025-09-11 15:42:21 #1977年电影,亚美尼亚电影作品

《纳哈佩特》(亚美尼亚语:Նահապետ),又名《生命得胜》(英语:),是一部在1977年上映的亚美尼亚剧情片,剧情乃是基于赫拉奇亚·科恰尔所创作同名小说,讲述一名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者的故事。

纳哈佩特是一名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者,他在大屠杀中被绑到木柱上,亲眼看着妻子和儿女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士兵杀害。大屠杀过后,纳哈佩特来到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偏远的地方居住,当地的共产党人推行土地改革,引进电力供应,又协助纳哈佩特在家附近种一棵苹果树;最终,纳哈佩特逐渐步进了新生活,迎娶了另一名妻子,并与她生下一个儿子。

这部电影经常使用倒叙手法,展示纳哈佩特一家人在亚美尼亚大屠杀期间的遭遇。电影其中一幕是这样的:一大堆红苹果从苹果树上掉下来,滚进了一条河流里,并一起顺流而下,这是隐喻青年土耳其党人在大屠杀期间把大量亚美尼亚人遗体扔进幼发拉底河的情景。电影没有明确提及被指种族灭绝亚美尼亚人的土耳其。

电影片名“纳哈佩特”在亚美尼亚语是指族长,可以回溯到亚美尼亚民族的创始人哈伊克。

《纳哈佩特》被认为是首部专门介绍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电影;在此之前,“拍摄以亚美尼亚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是一个具突破性的想法。时任亚美尼亚共产党领导人卡连·杰米尔强与导演根里赫·马良的关系密切,在杰米尔强决定此电影将会基于赫拉奇亚·科恰尔所的小说《纳哈佩特》首部分内容后,制作人员把计划告知苏联当局;苏联政府最终在1976年批准拍摄这部电影,电影的制作也在同年开始。

此电影主要是在亚美尼亚阿拉加措特恩省的城镇塔林(英语:Talin, Armenia)和季安(英语:Dian, Armenia)取景,亦有部分镜头在电影制片厂内拍摄。

《纳哈佩特》曾在多个主要电影奖项中获奖;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有机会是导演根里赫·马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亚美尼亚通讯社(英语:Armenpress)曾在2015年10月刊出一篇评论,列出十部不可不看的亚美尼亚大屠杀电影,其中《纳哈佩特》位处此列表的首位。

相关

  • 570110 数学 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130 力学 140 物理学 150 化学 160 天文学 170 地球科学 180 生物学210 农学 220 林学 230 畜牧、兽医科学 240 水产学310 
  • 年龄年龄是生物或非生物的存在时间,一般以十进制计算。一些研究认为,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有指称年龄的词汇以及根据年龄而定的分级和地位,也就是说,指称年龄的词汇、年龄分级和年龄地位
  • 标话标话是居住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西南地区的标人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以诗洞语音为代表语音。标人为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被视为“汉族”或“汉
  •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英语:Zumwalt class destroyer,又译为朱沃特级,或常以当初的开发计划名DD(X)称呼之),是服役中的美国海军驱逐舰,设计为多任务功能的濒海战斗舰与宙斯盾防御舰。
  • 浮士德 (歌剧)《浮士德》(法语:Faust)为法国作曲家古诺所创作的五幕大歌剧(英语:Grand opera)。剧情根据德国大文豪哥德的悲剧《浮士德》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所改编,剧本创作
  • 史丹利·罗斯特·本尼迪克史丹利·罗斯特·本尼迪克(Stanley Rossiter Benedict,1884年3月17日-1936年12月21日) ,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1911年,他发现了本尼迪克试剂,其功能在于检验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并借此
  • 初安民初安民(1957年4月26日-),台湾文学编辑人、诗人。籍贯山东牟平,出生于韩国。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员、杂志编辑,《联合文学》社长兼总编辑。现任《印刻文学生活志》
  • 鸡爪槭鸡爪槭(学名:),又名鸡爪枫、日本槭、日本枫、日本红枫,是一种枫属乔木。鸡爪槭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很多品种,最著名的是由日本园艺培养出来的品种,外观清秀而优美。高度一般为
  • 赵大纲赵大纲(?-?),字万举,山东济南府滨州人,军籍,明朝政治人物。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第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淮安府知府。曾祖赵宪;祖父赵雄;父赵
  • 简笔人物画简笔人物画(或称火柴人图、单线条画、棒线画、人物线条画)是指一种仅仅以一些直线、曲线和点构成的简单的人或动物图形。在一个简笔人物画中,所绘画的图形的头部通常会以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