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哈佩特

✍ dations ◷ 2025-07-02 00:17:02 #1977年电影,亚美尼亚电影作品

《纳哈佩特》(亚美尼亚语:Նահապետ),又名《生命得胜》(英语:),是一部在1977年上映的亚美尼亚剧情片,剧情乃是基于赫拉奇亚·科恰尔所创作同名小说,讲述一名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者的故事。

纳哈佩特是一名亚美尼亚大屠杀生还者,他在大屠杀中被绑到木柱上,亲眼看着妻子和儿女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士兵杀害。大屠杀过后,纳哈佩特来到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偏远的地方居住,当地的共产党人推行土地改革,引进电力供应,又协助纳哈佩特在家附近种一棵苹果树;最终,纳哈佩特逐渐步进了新生活,迎娶了另一名妻子,并与她生下一个儿子。

这部电影经常使用倒叙手法,展示纳哈佩特一家人在亚美尼亚大屠杀期间的遭遇。电影其中一幕是这样的:一大堆红苹果从苹果树上掉下来,滚进了一条河流里,并一起顺流而下,这是隐喻青年土耳其党人在大屠杀期间把大量亚美尼亚人遗体扔进幼发拉底河的情景。电影没有明确提及被指种族灭绝亚美尼亚人的土耳其。

电影片名“纳哈佩特”在亚美尼亚语是指族长,可以回溯到亚美尼亚民族的创始人哈伊克。

《纳哈佩特》被认为是首部专门介绍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电影;在此之前,“拍摄以亚美尼亚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是一个具突破性的想法。时任亚美尼亚共产党领导人卡连·杰米尔强与导演根里赫·马良的关系密切,在杰米尔强决定此电影将会基于赫拉奇亚·科恰尔所的小说《纳哈佩特》首部分内容后,制作人员把计划告知苏联当局;苏联政府最终在1976年批准拍摄这部电影,电影的制作也在同年开始。

此电影主要是在亚美尼亚阿拉加措特恩省的城镇塔林(英语:Talin, Armenia)和季安(英语:Dian, Armenia)取景,亦有部分镜头在电影制片厂内拍摄。

《纳哈佩特》曾在多个主要电影奖项中获奖;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有机会是导演根里赫·马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亚美尼亚通讯社(英语:Armenpress)曾在2015年10月刊出一篇评论,列出十部不可不看的亚美尼亚大屠杀电影,其中《纳哈佩特》位处此列表的首位。

相关

  • 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力,方向与其所受重力相反。浮力来自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浮力的单位是牛顿(N)。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
  • Tlsub2/subS硫化亚铊是一价铊的硫化物,分子式为Tl2S。它在室温下会氧化,高温氧化时生成硫酸铊。硫化亚铊通常可以直接用铊和硫反应而成,也可以以硫化氢和氯化铊作用制取。
  • H[BFsub4/sub]Hydrofluoroboric acid Hydrogen Tetrafluoroborate三氟甲磺酸氟硼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强酸,化学式为HBF4,是氟硼酸盐的共轭酸。氟硼酸在浓性溶液中稳定,加热到130 °C时分解。
  • 州际公路系统州际公路系统(英语: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正式名称为艾森豪威尔全国州际及国防公路系统 (Dwight D. Eisenhower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是美
  • 萨利安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亦称萨利安王朝是11世纪和12世纪一个统治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朝,由来自法兰克尼亚的施派尔伯爵康拉德二世创建,故名。1024年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
  • 马丁·罗德贝尔马丁·罗德贝尔(英语:Martin Rodbell,1925年12月1日-1998年12月7日),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内分泌学家,以发现G蛋白而闻名。因发现G蛋白和这些蛋白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与艾尔佛列·
  • 季米特里斯·米特罗普洛斯季米特里斯·米特罗普洛斯(英语:Dimitris Mitropoulos,希腊语:Δημήτρης Μητρόπουλος,1896年3月1日(另说2月18日)-1960年11月2日),生于雅典,在米兰去世,是一位美国籍
  • 阿穆省坐标:7°34′01″N 1°06′00″W / 7.567°N 1.100°W / 7.567; -1.100阿穆省(法语:Préfecture d'Amou),是多哥的30个省份之一,位于该国中南部,由高原区负责管辖,首府设于阿姆拉梅,
  • 镰钩蛾属镰钩蛾属(学名:Drepana)是鳞翅目钩蛾科的一属,喙发达,触角双栉形,后足胫距两对,前翅翅尖呈镰刀形,前翅中室上有1个或2个小圆点。与黄线钩蛾属相似。
  • 刘瑞芬刘瑞芬(1827年-1892年),字芝田,安徽贵池人。淮军人物、晚清外交家。以诸生跟从李鸿章军援上海,办理水陆军械转运。累保为道员,督办松沪釐捐。光绪二年,掌管两淮盐运使。旋授苏松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