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又称−3脂肪酸,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最重要的3种为:ALA(存在于植物中的油),EPA和DHA(这二种发现存在于海洋动植物油中)。从脂肪酸分子中距离羧基最远的甲基端(称为ω端)的碳原子计数,这一类分子的第三个碳原子与第四个碳原子之间为双键(即第三根键为双键),因此称为ω−3脂肪酸。含有较多ω−3脂肪酸的油脂包括:鱼油、海藻油、鸡蛋黄油、鱿鱼油、磷虾油、沙棘果油, 亚麻籽油、车前叶蓝蓟油、南美印加果油、大麻籽油等。
重要的ω−3必需脂肪酸包括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三者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人体内无法从头合成ω−3脂肪酸,但可以使用十八碳的ω−3脂肪酸即α-亚麻酸(ALA)作为原料,通过人体内的酶延长碳链,合成二十碳的不饱和ω−3脂肪酸(即EPA),再由EPA合成二十二碳的不饱和ω−3脂肪酸(即DHA)。上述反应与ω-6脂肪酸的合成反应互为竞争反应,后者是从亚油酸衍生出的脂肪酸。ω−3与ω−6脂肪酸均为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必需营养素。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体内由ALA合成DHA的能力随之减退。因此,老年人可能存在DHA缺乏。
常见食用油中ω-6脂肪酸与ω-3脂肪酸的比例:
自然界常见的ω−3脂肪酸:
n-3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性的機制包括: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減緩動脈粥瘤斑的生成、改善內皮細胞功能、輕微降低血壓並抑制發炎反應。如過量攝取n-3脂肪酸會降低凝血力,有些人會血流不止,所以宜尋求醫師指示,務必小心使用。增加摄入像aLA这样的omega-3脂肪可减少关节、消化道、肺部和大脑的炎症。
作用机制
必需脂肪酸之所以“必需”,是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在幼儿和幼年动物的成长发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大脑含有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它正是一种ω−3脂肪酸。生成DHA这种物质,需要发生去饱和反应,反应中要用到去饱和酶,在ω−3和ω−6位碳原子上生成双键;但人类正正缺乏去饱和酶。正因如此,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都无法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必需脂肪酸”这个名称,充分反映了这种性质。
1964年,研究人员发现,绵羊组织中有酶,可以把花生四烯酸这种ω−6转化为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 前列腺素E2与创伤、感染组织发生的免疫应答有关。1979年,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血栓素、前列环素、白三烯等统称为类花生酸的物质。 类花生酸在体内发生效用的时间较短,由脂肪酸合成而得,最终由酶代谢分解。如果合成的速度大于代谢速度,过量的类花生酸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某些ω−3脂肪酸也可以合成类花生酸和类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noids),但合成速度较低。合成期间,如果ω−6与ω−3脂肪酸同时存在,它们参与合成反应时会发生竞争,因此长链ω−3与ω−6脂肪酸的比例,直接影响合成所得的类花生酸种类。
在过去数百年间,人类的饮食结构快速改变,据报道,现今饮食的ω−6摄入量,大于ω−3的摄入量。在人类身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许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水平则并无影响(因此,ω−6/ω−3比值对此并不重要)。
典型的西方饮食,其ω−6/ω−3比在10:1到30:1之间(也就是说,ω−6远多于ω−3)。常用植物油的ω−6/ω−3比分别为:菜籽油2:1、大麻籽油2:1至3:1、大豆油7:1、橄榄油3:1至13:1、葵花籽油不含ω−3脂肪酸、亚麻籽油1:3、棉籽油几乎不含ω−3脂肪酸、花生油不含ω−3脂肪酸、葡萄籽油几乎不含ω−3脂肪酸、玉米油46:1。
不饱和脂肪酸
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
代谢、k,c/g/r/p/y/i,f/h/s/l/o/e,a/u,n,m
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
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