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治疗

✍ dations ◷ 2025-09-29 11:26:18 #光线治疗
光照治疗或光线治疗(英语:Light Therapy 或 Phototherapy)指的是日光或是以特定波长的光(例如:激光光)为光源来做治疗,本篇主要介绍以紫外线(UV)为光源的治疗方式。所谓UV是指光波长在约200~400nm范围,其中又分UVA、UVB、UVC等不同波段。公元前约3000年,古埃及人第一个发现太阳光照对人体有好处。公元前460-375年至公元403年,古希腊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利用太阳光治疗水肿以及腹部和肾脏的疾病。直到西元四世纪的奥芮培锡阿斯(Oribasius)仍有着用太阳光治疗疾病的记载。 中古世纪(西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时为光照治疗的黑暗期,由于此时人们认为白色的肌肤是美丽和财富的象征,皮肤黑则是低贱的象征,所以在此时几乎没有人会想要曝晒太阳,也就无法让光治疗的演进更进一步。1672年时,科学家牛顿发现了可见光的光谱,之后过没多久紫外线也在18世纪的早期被发现。1895年时,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芬森利用碳弧光源(carbon arc source)制造的紫外光来治疗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寻常狼疮是种被结核杆菌感染的皮肤疾病,会造成皮肤的溃疡,而尼尔斯·芬森因为他的发现成为紫外线治疗之父,并且在1903年获颁诺贝尔奖。1923年,哥可曼(Goeckerman)设计出一个配方-人造宽带紫外线(broadband UVB)加上焦油,来治疗干癣。 1953年,Ingram结合葱酚蜡(diphenol)和人造宽带紫外线做为另一种治疗皮肤疾病的配方。从此时开始,UVB紫外线已经被发现在治疗许多皮肤疾病都有功效。到了1976年,Parish与Jaenicke发现干癣在一个动态的光谱以313奈米波长的窄带(narrowband)人工紫外线来治疗很有效。后来Van Weelden证实临床上窄带的紫外线是可以应用的。之后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地运用窄带紫外线在许多皮肤疾病上。 1992年,UVA1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异位性皮肤炎。同时也证实在治疗色素性荨麻疹、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和硬皮症都有效果。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照光身体健康的影响。在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一提到:“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天和暖无风之时,另母将而于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医生就已经发现阳光对于预防疾病的功效。然而,当时仍未有文献记载利用照光直接治疗疾病的作用。一直到了近年,约1970年时,中药渐渐和西医合并,著名的例子就是利用白芷加上照黑光(紫外光)可以用来治疗干癣。。由于白芷是一种光敏性活性物质,且对于人体的淋巴球DNA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治疗干癣的机转可能是抑制干癣表皮细胞的DNA合成。和西医常用的methoxsalen(8-MOP)做比较,发觉并无效果上的差异,且副作用较少。最近也发现白芷加上照黑光的治疗方式,也能用于治疗白癜风。台湾的皮肤科学,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当时在台北医院(即现在的台大医院)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以看皮肤疾病为主的部门。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台湾皮肤科学的发展大抵是跟随着日本的脚步,而当时发展的重点摆在皮肤感染症,特别是霉菌感染-由于台湾处于亚热带地区的关系。自1990年代以来,台湾皮肤研究的发展有五个主要的主题,分别为慢性砷中毒、白斑、基底细胞癌、异位性皮肤炎、与药物造成的水泡症。随着近年有越来越多新血的注入(台湾皮肤科医学会每年会培养出30~35个皮肤专科医师),加上国内外的交流愈渐频繁,渐渐地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元-光照治疗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 自2000年来,台湾各地已有越来越多报告支持光照疗法对于皮肤疾病的帮助,包括用蓝光治疗青春痘, 以窄频UVB治疗白斑, 、以及使用光动力疗法治疗癌症。新生儿黄疸大约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天才开始出现,第四天达到最高顶点。接下来指数会慢慢下降,约七至十天即渐渐消退。在此范围之外的病理性黄疸,可用波长约425-457nm蓝光密集照光,尽可能地照射到新生儿的全部皮肤表面。(注:此光线与一般家用灯管的波长不一样,因此在家自行照日光灯效果不佳)关于光照疗法在精神疾患的运用,目前正不断累积当中。其中被报导过最多的,莫过于对季节性忧郁症以及一般忧郁症的影响。光照治疗同时也是美国睡眠医学会在治疗失眠问题的治疗准则中的推荐疗法之一。而在大部分精神医学教科书中,光照疗法也被列为治疗季节性忧郁症的首选疗法。在此相关领域,台湾最早在2003年由现任台北荣总精神部主任的苏东平医师自美国引进,目前已有10家以上医学中心及医院精神部(如台北荣总,振兴医院,花莲慈济医院)采用光照疗法治疗忧郁症及失眠病患。光照治疗指的是以紫外光为光源的治疗方式。紫外光是指光波长在约200~400nm范围。其中又分UVA、UVB、UVC等不同波段。不同的光波长会影响到不同的皮肤深度。例如,虽然整体来说UVB光谱蕴含的总能量大于UVA,但因为UVB的波长较短,所以能照射到的皮肤深度较浅。因此UVB主要影响表皮层的细胞,例如角质细胞(keratinocyte)和兰氏细胞;然而,UVA除了影响到表皮层的细胞,更会深入涵盖真皮,影响到纤维母细胞、真皮树突细胞(dermal dendritic cell)、内皮细胞、T淋巴球、肥大细胞和粒细胞光照要有疗效必须要先考虑吸收,而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最大吸收波长(absorption maxima),例如去氧核糖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0nm;紫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00到410nm 。但是,考虑到波长若越长长的则穿越皮肤的深度越深,而且吸收光线的物质浓度不一,在实际生物体上,最大吸收波长会和上表测的不一样。通常在实际生物体上,最大吸收波长都会比理论的最大吸收波长再长一点。光照治疗在机制上有很多层面,例如透过产生去氧核糖核酸的光照产物来抑制细胞分裂增殖。不过,在大多数疾病中,光照治疗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它在免疫抑制调节上的作用。而在免疫调节抑制中,主要又可分成三大部分:T淋巴球很容易因光照治疗而启动细胞凋亡机制。因此对于很多T淋巴球引导的皮肤疾病,例如异位性皮肤炎、干癣等,光照治疗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光照治疗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研究透彻,以下主要就UVB造成的光照免疫抑制(photoimmunosuppression)进行讨论。另外,UVB也会引发免疫耐受(tolerance),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和UVB对T抑制细胞(T-suppressor cell)有关。

相关

  • 仑目雷姆(全称为人体伦琴当量,英语:roentgen equivalent man,符号为rem)为辐射剂量当量的单位,相当于一伦琴的X光射线或伽码射线。1956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把放射性工作人员的防护标
  • CCL1CCL1(英语: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1)是一小分子的细胞因子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糖蛋白。CCL1与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CR8结合。CCL1对单核细胞,自
  • 尼日尔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9年估计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人类发展指数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尼
  • 幽门管幽门(pylorus)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口,包含幽门窦(pyloric antrum)和幽门管(pyloric canal)两个部分。幽门括约肌(pyloric sphincter)在幽门管末端,可以控制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
  • 冰川国家公园冰川国家公园(Glacier National Park)建于1910年,位于美国蒙大拿州北部,与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省和亚伯达省接壤。地理上它位于落矶山脉北部,著名的三分点也在公园内,就是各分水
  • 航运业航运(Shipping)表示透过海上运输和空中运输等方式来运送人或货物。一般来说海上运输的所需时间较长,但运费较为低廉,这是空中运输与陆路运输所不能比拟的。海上运输每次航程能运
  • 盖凯杜省盖凯杜省是西非国家畿内亚的33个省之一,位于该国的东南部,由恩泽雷科雷大区负责管辖,首府设于盖凯杜,北临法拉纳省和基西杜古省,东接马桑塔省,南毗利比里亚,西邻塞拉利昂,面积4,400
  • 二瓣膜二尖瓣(拉丁语:valva bicuspidalis;英语:bicuspid valve),又称僧帽瓣(拉丁语:valva mitralis;英语:mitral valve),或左房室瓣(拉丁语:valva atrioventricularis sinistr;英语:left atriovent
  • 绿帽子绿帽子是描述夫妻的其中一方和他人发生关系,又称为戴绿帽、绿头巾,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称谓。据明朝郎瑛所撰的笔记《七修类稿》载,相传于春秋时期,依靠妻女卖淫收入为生的男子以
  • 免疫遗传学 (期刊)《免疫遗传学》(英语:Immunogenetics)是一个关于免疫遗传学的同行评审科学期刊,研究免疫系统和遗传之间的关系。本期刊出版关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组织分化的免疫遗传学;同种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