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 dations ◷ 2025-05-23 16:14:39 #1811年出生,1848年逝世,俄罗斯评论家,莫斯科帝国大学校友,19世纪记者,19世纪死于肺结核,罹患结核病逝世者,出身芬兰大公国人物,赫尔辛基人,安葬于文学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俄语: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IPA:,1811年-1848年),俄罗斯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在一个海军军医的家庭,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由于写作了具有反专制色彩的剧作《德米特里·卡列宁》被学校开除。1834年,别林斯基发表了批评处女作《文学的幻想》,从此开始了其批评家的生涯。1839年,别林斯基前往彼得堡,先后主持《祖国纪事》的文学批评栏和《现代人》杂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000多篇评论文章,为自然派乃至整个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文学的幻想》中,别林斯基追溯了俄国文学从18世纪的古典主义以来的发展历程,并突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凸现出的民族性和现实主义两大问题。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1835)中,别林斯基将文学划分为“理想的诗”和“现实的诗”两大类,并肯定了果戈理作为一位“现实生活的诗人”的存在意义。《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是对普希金作品的系列评论,别林斯基在将普希金定义为俄国民族诗人的同时,也提出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若干基本原则。

接下来,在关于果戈理作的系列评论中,在关于40年代俄国文学的几篇年度综述中,别林斯基对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思维、人民性、天才、激情等一系列文学、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论述。1846年,果戈理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其中所倡导的恭顺、调和的社会理想激起了别林斯基的愤怒,当时在德国养病的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这封充满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的信,赫尔岑将之称为别林斯基的“精神遗嘱”。

别林斯基37岁时逝世,后人将他视为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批评家、思想家之一。

相关

  • 擦音在语音学上,擦音(或摩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是辅音的一种发音方法。发音时,两个发音器官彼此靠拢,形成狭窄的通道,气流通过时造成湍流发生摩擦,发出噪音。与塞音不同,擦音可以持
  • 信号转导衔接蛋白信号转导接头蛋白或信号转导衔接蛋白(英语:Signal transducing adaptor proteins)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蛋白质。接头蛋白上有着各种能与其它蛋白结合的结构域,能形成各种信号
  • apoptosis细胞凋亡(英语:apoptosis,源自希腊语:απόπτωσις,有“堕落、死亡”之意),为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对于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实施的。细胞凋亡一般由生理或
  • 阿伏加德罗常数在物理学和化学中,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 N A {\displaystyle N_{A}} 或
  • 罗培德罗培德(William Payne Roberts,)是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继郭斐蔚之后为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第六任主教(1937-1950)。罗培德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和麻省剑桥的圣公会神学院,1914年来华传教,任
  • 孙理莲孙理莲(英语:Lillian R. Dickson,1901年1月29日-1983年1月14日),是一位出身明尼苏达州彼略湖城(Prior Lake)的美国基督长老教会宣教师。她是在台湾最早展开宣教事业的女性宣教师之一
  • ATC代码 (S02)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S02(耳科用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
  • 二本松嘉瑞二本松嘉瑞(1922年4月9日-)是一名日本的电影导演。早稻田大学毕业之后在1948年加入松竹大船摄影所。曾担任过木下惠介、黑泽明的导演助理。1960年前往美国好莱坞学习特效合成技
  • 汉斯·吉尔豪斯汉斯·吉尔豪斯(1963年11月5日-),前荷兰职业足球员,荷兰国家足球队成员。从1987年到1994年,他共为荷兰国家足球队出场9次,打进2球。
  • 谢尔盖·库塞维兹基谢尔盖·库塞维兹基(Serge Koussevitzky) (Russian: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усеви́цкий; Sergey Aleksandrovich Kusevitsky;1874年7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