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瓦兹半径
✍ dations ◷ 2025-05-20 08:57:35 #史瓦兹半径
史瓦西半径(Schwarzschild radius)是任何具有质量的物质都存在的一个临界半径特征值。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尤其在万有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16年卡尔·史瓦西首次发现了史瓦西半径的存在,这个半径是一个球状对称、不自转又不带电荷的物体的重力场的精确解。该值的含义是,如果特定质量的物质被压缩到该半径值之内,将没有任何已知类型的力(如简并压力)可以阻止该物质自身的重力将自己压缩成一个奇点。对符合条件(即不自转、不带电)的任何物体的史瓦西半径皆与其质量成正比。理论上,太阳的史瓦西半径约为3公里,地球的史瓦西半径只有约9毫米。一个不少于3.2个太阳质量的星体一旦坍缩至小于它的史瓦西半径便会因为自身重力坍缩成为一点,从而变成黑洞。对于一个已经形成的黑洞来说,若将史瓦西半径内的物质看作一个系统,则该系统内的任何物质都无法逃逸出该半径之外。换句话说,该半径也是不带电荷无自转黑洞的视界,光和粒子均无法逃离这个球面。由于黑洞的无毛性(即我们无法得到有关黑洞内部的有效信息),再加上目前所知的科学定律在史瓦西半径内均会失效,因此我们无法观测或者预测史瓦西半径内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黑洞内是否存在一个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球体,如果存在的话,其球体的半径是多少。正因如此,视界通常被认为是黑洞的表面。又因为黑洞视界本身并不好直接测量,史瓦西半径等类似方法就作为估算视界半径的方法。银河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径估计约为780万公里。一个平均密度等于临界密度的球体的史瓦西半径等于我们的可观测宇宙的半径,也就是说如果可观测宇宙的平均密度为临界密度,其本身可被理解为一个黑洞。然而,旋转黑洞、带电荷黑洞及旋转并带电黑洞的解则较为复杂,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有两层、一层或者甚至没有视界(裸奇点)。一个物体的史瓦西半径与其质量呈正比,其比例常数中仅有万有引力常数和光速出现。史瓦西半径的公式,其实是从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而来。它将物件的逃逸速度设为光速,配合万有引力常数及天体质量,便能得出其史瓦西半径。当中,把常数的数值计算,这条公式也可写成r
s
{displaystyle r_{s}}
的单位是“米”,而
m
{displaystyle m}
的单位则是“千克”。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公式能计算出准确数值,但需透过广义相对论才能够正确推导出史瓦西半径。有人认为牛顿力学及广义相对论能导出相同结果,纯粹是巧合而已,但也有人认为这暗示着尚未被发现的理论。下述为上式以经典力学为依归的推导过程,虽然结果与用广义相对论得出的解不谋而合,也不能视为正确,因牵涉到光速,而必须作相对性的修正,仅供参考。设一物体
a
{displaystyle a}
质量为
m
a
{displaystyle m_{a}}
,想摆脱一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半径为
r
{displaystyle r}
的星体的引力场,飞到无限远处,开始时该物体在星体的表面上。因此,它的动能必须大于重力势能移项后得出此时,上式的
v
{displaystyle v}
就是物体
a
{displaystyle a}
的脱离速度。若该星体是一个黑洞,而物体
a
{displaystyle a}
刚位于它的视界之上,则此刻,其脱离速度必为光速
c
{displaystyle c}
,所以把②与③代入①得整理后再改写成由此结论可知:当把星体视为完美球体可得体积为V=
4
3
π
(
2
M
G
c
2
)
3
{displaystyle {frac {4}{3}}pi left({frac {2MG}{c^{2}}}right)^{3}}而密度的临界值
D=
3
32
c
6
π
M
2
G
3
{displaystyle {frac {3}{32}}{frac {c^{6}}{pi M^{2}G^{3}}}}所以当
D
≥
3
32
c
6
π
M
2
G
3
{displaystyle geq {frac {3}{32}}{frac {c^{6}}{pi M^{2}G^{3}}}}
时·星体会因为重力坍缩而变为黑洞。从以上结论不难得知其星体的质量越大,密度的临界值会越低。假如一个天体的密度为1000千克/立方米(水在普通条件下的密度),而其质量约为1.5亿个太阳质量的话,它的史瓦西半径会超过它的自然半径,这样的黑洞被称为是超大质量黑洞。绝大多数今天观察到的黑洞的迹象来自于这样的黑洞。一般认为它们不是由星群收缩碰撞造成的,而是从一个恒星黑洞开始不断增长、与其它黑洞合并而形成的。一个星系越大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也越大。假如一个天体的密度为核密度(约1018千克/立方米,相当于中子星的密度)而其总质量在太阳质量的三倍左右则该天体会被压缩到小于其史瓦西半径,形成一个恒星黑洞。小质量的史瓦西半径也非常小。一个质量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天体的史瓦西半径只有一奈米。目前没有任何可以想象得出来的原理可以产生这么高的密度。一些理论假设宇宙产生时会产生这样的小型黑洞。
相关
- 显微镜学显微镜学(Microscopy)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物体和物体区域(不在正常眼睛的分辨率范围内的物体)的一个技术领域。有三个众所周知的显微镜学分支:光学,电子,和扫描探针显
- 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是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之一,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
- H[SbFsub6/sub]氟锑酸(化学式:HSbF6)或称六氟锑酸,是氢氟酸和五氟化锑反应后的产物。以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时成为现在已知最强的超强酸,实验证明能分解碳氢化合物,产生碳正离子以及氢气。氢氟酸(HF)
- 科拉松·阿基诺玛莉亚·科拉松·“柯莉”·许寰哥·阿基诺(菲律宾语:Maria Corazon "Cory" Cojuangco Aquino,1933年1月25日-2009年8月1日),亦称科拉松,本名许娜桑,华文媒体通常简称阿基诺夫人,菲律
- 2014年中国广东一带爆发2014年广东登革热疫情爆发于2014年6月,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市。随后,登革热疫情蔓延至广东各地,其中广州为重灾区,全市共37354例病例。疫情一度蔓延至台湾。2014年6月,自出现
- 无色界无色界或无色界天(梵语:ārūpya-dhātu,巴利语:arūpa-dhā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或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等,又称无色地(ārūpya-bhūmi),佛教
- 环流洋流亦称海流,是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惟有在陆地沿岸,会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响其变化。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信风带作用下的信风
- 非常规性别非常规性别(英语:gender nonconformity)或称性别变体(英语:Gender variance)是指个人的行为或性别表达不符合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规范。在跨性别人士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在性别转换之前
- 百岳台湾百岳,是由台湾登山界闻人所选定标高三千米以上,拥有奇、险、峻、秀,且山容起伏明显的一百座台湾山峰。在地图上注有山名,且有三角点者为优先选录标准,希望借此带动台湾高山的
- 杰克·伦敦约翰·格里菲斯·“杰克·伦敦”·钱尼(英语:John Griffith "Jack London" Chaney,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美国20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破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