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角守宫

✍ dations ◷ 2025-04-28 04:43:57 #IUCN易危物种,壁虎科

睫角守宫(学名:),为新喀里多尼亚南部的原生种。1866年,在新发现的新喀里多尼岛上,法国动物学家Alphone Guichenot发现了睫角守宫。这个物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94年才被再度发现。与数个多趾虎属的物种一样,它被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协会认为是保护阶段的物种。如今这个物种在宠物市场上相当受到欢迎。

1866由法国动物学家Alphone Guichenot 在《瑟堡自然科学学会回忆录》上发表了〈壁虎科的一个新物种〉这篇论文,这是第一次有文章提及了这个物种并称之为 。它后来被更名为 。最近的系统分析表明, 和  与其他大型壁虎的亲缘关系并不接近,因此,这两个物种已被转移回到属。

睫角守宫的种名 ciliatus 是一种拉丁语,源自于 cilia,意为“边缘”或“睫毛”, 这是由于此物种在眼睛周围皮肤的突起构造类看似睫毛因而命名。

睫角守宫的脚趾和尾端由刚毛覆盖,而刚毛由数以百计的匙突状纤毛组成,壁虎之所以能攀缘多是由于这个构造利用了微弱的凡德瓦力。有半抓握能力的尾巴则可协助攀爬,在受到掠食者威胁时它们的尾巴可能会脱落,然与某些壁虎不同,它们的尾巴并不会再次长出,而这并不影响个体的健康状态,事实上,大多数成体在野外是没有尾巴的。睫角守宫的个体颜色有数种变化,主要是由灰、棕、红、橙、和黄色组成的色调。 野生的睫角守宫只有无纹、白流苏、虎纹三种不同的颜色表型,然而人为育种已经培育出更多种不同的表型。

睫角守宫没有眼睑,它的眼睛由透明薄膜覆盖,借此保持湿润,并使用自己的舌头来舔拭眼睛上的灰尘。 睫角守宫拥有蹼状的四肢和脚趾。它们是一种树栖型、夜行性的守宫,擅于跳跃,居住于新喀里多尼亚热带雨林的冠层之中;在日间则蛰伏在较高的树枝上。

相关

  • 行性脊柱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英语: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写为SMA),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它会造成运动神经元退化、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最终造成死亡。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里的某种蛋白质
  • 安大略湖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北邻加拿大安大略省,南毗尼亚加拉半岛和美国纽约州,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安大略来自易洛魁语Skanadario,意思是“美丽之湖”或“闪光之湖”。加拿大的安大
  • 形式科学形式科学是指主要研究对象为抽象形态的科学,如逻辑、数学、计算理论、信息论、统计学等。
  • 田昭武田昭武(1927年6月-),中国著名电化学家,福建省福州市螺洲人。著名物理化学家田中群之父。先后就读于福建师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州第一中学、永安中学和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
  • 六夸克态六夸克态是一种假想的复合粒子,属于奇异介子。六夸克态的价夸克数为六,即可能由六颗夸克和/或反夸克组成,包括双重子态和由三个夸克、三个反夸克组成的情况。在这些组合下其色
  •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社长宿舍坐标:25°02′24″N 121°30′33″E / 25.040065°N 121.509221°E / 25.040065; 121.509221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社长宿舍,为台湾台北市直辖市定古迹,位于总统府后方。原为台湾电
  •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是各种有机分子中,由于质子受到的屏蔽效应程度不同,在核磁共振谱不同位置产生不同吸收峰的现象。由于屏蔽效应导致的差异非常小,难以精确测量其绝对值,在
  • 阿尔伯特·马尔夫阿尔伯特·马尔夫(1828年5月5日-1897年8月5日),在英格兰及爱尔兰工作的德国天文学家。1853年,他到了英格兰为乔治主教工作。当时他是一名高价酒商人也是天文学的爱好者。那时,一份
  • 克图内莱乡坐标:44°49′N 22°56′E / 44.817°N 22.933°E / 44.817; 22.933克图内莱乡(罗马尼亚语:Comuna Cătunele, Gorj),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西南部,由戈尔日县负责管辖,面积32平
  • 劳里·英格曼拉尔斯(劳里)·约翰内斯·英格曼(Lars (Lauri) Johannes Ingman,1868年6月30日-1934年10月25日) 芬兰神学家、主教和政治家。1916年到1930年担任赫尔辛基大学神学教授。他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