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窑变釉紫斑圆盘(Dish with greenish-blue glaze and purple splashes),为中国金~元时期(约莫12~13世纪)钧窑制品,从瓷盘上的紫色彩斑可看出钧窑特有的幻化多变的釉彩,自然流淌形成的紫红釉也恰相呼应晚清文人们以“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窑瓷器,属钧瓷生活器皿类,在高温(约在摄氏1250~1270度)还原气氛的环境中烧制而成,特殊的釉彩,源于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效应,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经宋徽宗将钧窑设作官窑后,同时也禁止民间钧窑的烧制,因而造就一系列宋代钧瓷独特的风貌。
唐末宋初是“青一色”的,后来变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多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对风向、温度和选料、窑址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讲究,有人说“钧窑万变,难在烧成,贵在窑变”,十烧九不成,所以钧窑产品才显得名贵。经过窑变出来的瓷器,宛若“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绿如春水初升日,红如朝霞欲上时”,就像一幅天 然的绘画。所以,宋徽宗下旨,除了宫廷收藏外,禁止民间收藏钧窑瓷器。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
而观察此件作品的器形、釉质、釉彩剥落与满釉支烧等等的特征,皆相异于宋代钧瓷,此外,此作品与北京海淀区出土品雷同,釉中晕现的彩斑,也见于十三世纪墓葬之出土品,因而推测此作品应产烧于金元之际。
乳光蓝色源自于二液相分相釉的物理化学现象,因其硅铝比比起不分相透明釉还高,且磷含量较高,因此在合理的烧成制度和较慢冷却进度下烧成时,会分成两个成分不同的、互不相容的液相,其中一相以无数孤立的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连续的相(二氧化硅)中,使其产生廷得耳效应,进而形成其乳光的视觉效果。此外,瓷中孤立的小液滴,因其大小恰在微米等级,符合瑞利散射定律,也使其乳光釉带有浅蓝或天蓝的色泽。此外,釉料中含有少量的铁,再还原气氛中会形成带有灰色、冷绿色的氧化亚铁(FeO),这样浅湖绿色釉,再加上乳光釉形成钧窑独有的青色光泽。
钧瓷多以氧化铜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氧化铜形成氧化亚铜,也成为钧瓷中特殊赭色的来源,此外,经科学分析与其相近的作品的破片,形成作品中红色斑纹来源的化学成分,可能还包含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锑、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镁、氧化钠、五氧化二磷、氧化锡、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等等,而在近代的钧红釉中,又多了氧化锌,而紫斑则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