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菲斯托费勒斯

✍ dations ◷ 2025-05-10 16:26:08 #虚构恶魔,戏剧角色,虚构诡计者,浮士德,德国传说,魔鬼交易

梅菲斯托费勒斯(梅菲斯托菲列斯,德语:Mephistopheles,另外还有其他写法),简称梅菲斯特(Mephisto)。最初于文献上出现是在浮士德传说中作为邪灵的名字,此后在其他作品成为代表恶魔的定型角色。

根据史实人物约翰·乔治·浮士德(英语:Johann Georg Faust)而产生的浮士德传说,关于一个学者以其灵魂为赌注向恶魔打赌。梅菲斯托费勒斯这个名字与这个传说有关。

这个名字出现在16世纪晚期的浮士德廉价书(英语:Faust chapbooks)里。而在约翰·歌德所读的1725年版本中,梅菲斯特是浮士德在维滕贝格外的树林里所召唤出来穿着灰衣修士装扮的恶魔。其实,梅菲斯特这个名字在1527年出版于帕绍的《Praxis Magia Faustiana》已经出现,与拟希伯来文文本放在一起。该书是文艺复兴魔法(英语:Renaissance magic)那故意隐晦的拟希腊文或拟希伯来文形式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该本廉价书开始,这个名字进入浮士德有关的文学作品,并被自克里斯多夫·马洛到约翰·歌德等作家所使用。在《浮士德博士悲剧》1616年的版本中,梅菲斯特的名字写法从“Mephostophiles”变成了“Mephistophilis”。

杰佛瑞.波顿.罗素推测这个名字的构成中含有希腊语的成分,例如“mē”是“不”,“phōs”是“光”,“philos”是“爱好者”,合起来就是“不是光的爱好者”,是路西法 (“光的使者”,撒旦的一个普遍称号)这个名字的讽刺性模仿。而在这个例子中,之所以从所推测的原文“mephoto-”转变成“mephist-”可能是因为与拉丁文“mephitis”(来自大地的有毒散发物,即瘴气)产生了联想。

而在梅菲斯特名字另一写法“Mephostopheles”中,“phosto-”这个部分可能是“Faust”的变体,而产生“不喜欢浮士德的”之意思。汉梅林指出这个来自希伯来文“Mephistoph”的衍生意味着“善之摧毁者”。其另一个可能性是希伯来词“mephiz”(说谎者)与“tophel”(摧毁者)的结合。而另一个可能性则是因为包含了“-ph-”被错误地当成希腊文对待的拉丁文“mephitis”,外加了希腊文最高级字尾“-ιστος”,增加了希腊文“-ωφελης”(帮助、有帮助的、有用的):“他是(靠不住的)帮忙中最糟或最肮脏的类型。”(可与疟蚊(anopheles)这个字比较。其由希腊文“α(ν)- = 不”加上“-ωφελης”而成为“没帮助,帮助的相反”之意。)

梅菲斯特在之后的浮士德作品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作品的名称。例如1855年梅耶·拉特兹(英语:Meyer Lutz)的《Template:Link-enMephistopheles, or Faust and Marguerite》、1868年阿里格·博伊托的《Mefistofele(英语:Mefistofele)》和弗朗茨·李斯特的《梅菲斯特圆舞曲(英语:Mephisto Waltzes)》。

在《温莎的风流娘们(英语: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的第一幕第一场第128行里,莎士比亚提及到梅菲斯特。而到了17世纪这个名字已经开始独立于浮士德传奇之外。波顿.罗素发现“这个名字是某些不确定的起源所造成的纯粹现代创造,这些起源使这个名字伴随着众多小说和不同的形式的出现而成为一个现代恶魔的精致象征。”

虽然梅菲斯特以恶魔也就是撒旦之劳工的身份出现在浮士德里,但批评者们主张他并不是寻找目标并使其堕落而是去服务和收集那些已经被罚入地狱的灵魂。法纳姆解释说:“梅菲斯特第一次出现在浮士德面前也不是以一个在地上到处去引诱偶遇者的恶魔之身份现身。他出现是因为在浮士德的魔法召唤时他感觉到浮士德的灵魂已经堕落了,而确实他也已经处于堕入地狱的危险中了。”

梅菲斯特已经由于作为恶魔而被困在他自己的地狱中。他对浮士德要将灵魂贩售给恶魔的选择提出警告:“梅菲斯特,路西法的使者,出现并在一开始时就劝告浮士德不要为了达成其目标而放弃天堂的保证。”法纳姆补充其理论:“……浮士德进入了永远属于他那一如属于梅菲斯特所拥有的地狱。”法纳德和克尔斯托维克及拉札第都认为梅菲斯特是做为被浮士德这个灵魂已被罚入地狱者所召唤出来的恶魔劳工。但是盖尔文学评论(Gale Literature Criticism)更进一步地几乎将梅菲斯特描绘成一个在浮士德表现出他成为路西法仆人的样貌时的保护者。

《浮士德博士》已经被一些评论者视为一个对基督教的扭曲。“基督教被这种形式的剧本讽刺模仿所唤起。苏珊·斯尼德指出这是一种‘圣人生活的反转’兼有‘有罪的’早期生活(神学的学生)、‘皈依’(向恶魔)、上(路西法的)教堂、(被善良天使)‘引诱’、在(邪恶天使)帮助下克服之、奇迹和快乐的景象(关于异教的海伦),以及最后进到主(路西法)之宅中。”然而,梅菲斯特却警告浮士德他对于失去上帝和天堂愉悦的悔恨。他要浮士德的灵魂,但也可能是想要从浮士德所做的错误中拯救他。“基督教对那些把它丢到一旁的人论说着地狱。但是,当浮士德向梅菲斯特宣示同意在24年的结尾放弃他的灵魂时他对梅菲斯特说:‘我认为地狱只是个寓言。’‘当然,’梅菲斯特说‘继续这么想吧,直到体验改变你的想法。’”

在《浮士德博士》里,梅菲斯特扮演着浮士德的向导。梅菲斯特不只是恶魔的发言人,也可能是一个情人的角色。在这出戏中,浮士德要求梅菲斯特给他一个妻子,而当他回来时,那个女人却只是恶魔所伪装的。根据汉米尔(Hammill)的说法,“那个梅菲斯特所带来的妻子显示了婚姻不是一个可以稳定性别的符号。这剧情……反而以在同性交际(英语:Homosociality)之交易的经济结构中的一系列艺妓来取代这个妻子。”汉米尔也解释说梅菲斯特带给浮士德一个事实上不是女人的妻子是因为他想要培养浮士德与他自己之间的性张力。这篇论文描写了这两个角色于〈如同男性友谊一样公开清楚〉这一场中彼此间的会话。该文继续解释说这会话不再被认为是属于朋友关系的乃是因为他们所谈论的女人似乎有着十足的男子气概特征。而根据其他论文,显示《浮士德博士悲剧》的作者马娄(Marlowe)是一个同性恋。欧格尔(Orgel)认为“马娄的(…)幻想物在实质上乃是同性恋的”。而在〈神话、心理学以及马娄的《浮士德博士》〉一文中,肯尼士·哥尔登则解释说梅菲斯特的角色象征浮士德由他压抑著的想法所构成的另一自我(alter ego)。

在大众文化作品里登场的梅菲斯特大多已没有原作的影子,与一般的恶魔人物无异。此外由于梅菲斯特有各种的拼法,但中文译名则基本上统一使用“梅菲斯特”,而不使用较长的“梅菲斯特费利斯”。

相关

  • 2011年中海油康菲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或“2011年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是指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合作开发的渤海蓬莱19-3油田自2011年6月中上旬以来发生油田溢油事件,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内地第一起
  • 南安南安市(闽南语:.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Lâm-
  • 三角尺三角尺是绘图工具之一,又称三角板,外观上呈直角三角形,与直尺共用可用于绘画直角、平行线及垂直线。传统的三角尺以木制居多,现代的三角尺则多以透明塑料制成,中心处开孔,亦多与圆
  • 亚历山大·索库罗夫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оку́ров,1951年6月14日-),是俄罗斯影坛当代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精神的继承人。
  • 不问,不说不问,不说(英语:Don't ask, don't tell)是美军1994年2月28日,至2011年9月20日间对待军队内同性恋者的政策,由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提出。不问,是指美国政府虽不支持同性恋者
  • 体育社会学实证主义 · 反实证主义(英语:Antipositivism) 结构主义 · 冲突理论 中层理论 · 形式理论 批判理论 人口 · 团体 · 组织(英语:Organizational theory) · 社会化 社会性
  • 杜瓦米什河杜瓦米什河(英语:Duwamish River)是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一条长约12英里(19千米)的河流,也可以视为格林河的下游部分,其人工疏浚的河口一段也被称为杜瓦米什水道(Duwamish Waterway)
  •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第42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于1970年4月7日在洛杉矶的多萝西·钱德勒大厅(英语:Dorothy Chandler Pavilion)举行,本次颁奖典礼并没有专门设置主持人。由约翰·施莱辛格执导,达斯汀·霍
  • 曹元恒曹元恒(1848年-1931年),字籍涵,号沧洲,江苏吴县人,中国近代医学家。曹毓俊之子,有弟曹福元、曹元弼,堂弟曹元忠 (资政院)。以内科名冠吴中。光绪33年(1907年),光绪帝病重,曹元恒与陈秉钧
  • 曾鸿林曾鸿林(约1969年-1992年10月31日),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大石村人,在台北县瑞芳镇瑞滨海水浴场救男童而殉身,于当地与家乡分别立纪念碑与铜像纪念。1992年10月31日下午4点时55分左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