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1845年-1900年8月14日),字正孺,号廉生,山东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人。晚清翰林,曾三任国子监祭酒。八国联军之役拜京师顺天团练大臣,不愿投降洋人,自杀殉国。追赠侍郎、荣禄大夫,谥文敏。王懿荣精通金石学,被普遍认为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
王懿荣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兆琛官至山西巡抚,父王祖源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观察使。王懿荣自幼勤学,但不屑拘泥经学注疏。经过考核,任职户部主事。
光绪六年(1880年),王懿荣考中庚辰科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曾数度上书建言。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父丧丁忧去职。守丧结束,出典河南乡试。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考一等,升侍读。次年入直南书房,署国子监祭酒。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日军占据威海,登州大震。王懿荣请求归乡操练乡勇,马关和谈之后返回京师,补祭酒。两年后,又遭母丧,守制后复起故官。至此,王懿荣在几年间已三任祭酒,“诸生翕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逼近燕京。王懿荣与侍郎李端遇同被任命为京师顺天团练大臣。王懿荣指出:“拳民不可恃,当联商民备守御。”但形势已无法挽回。同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东便门,王懿荣率众抵抗失败,回家对家人道:“吾义不可苟生”。家人跪泣劝阻,王懿荣不为所动,服毒自尽,未死,在墙上题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的绝命词,投井自尽。其妻谢氏一同殉难。其事上闻,朝廷追赠侍郎、荣禄大夫,谥文敏。
王懿荣酷爱金石,喜欢收藏古董、珍玩,帝师翁同龢、军机大臣潘祖荫皆曾称其博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身患疟疾,派人前往药店抓药。由于王懿荣略通医术,服药时每味药材,都亲自查看。偶然中,他发现其中一味称作龙骨的药上刻有文字,于是将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下,并通过其他渠道广泛收集。经过研究,金石功底深厚的王懿荣最终确定“龙骨”是中国上古——殷商时期的占卜用骨,而龙骨上刻画的是比籀文更为古老的文字,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甲骨文。此后,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购甲骨,短时间内即得到一千五百多块,并使甲骨文为世人所知。
由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一年即殉国,未能继续对这些文字进行研究。王懿荣身故以后,其次子王崇烈(字汉辅),将其所藏甲骨全部售与刘鹗,后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其中部分甲骨选刻,出版《铁云藏龟》,并明确提出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从此,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迅速兴起。王懿荣对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与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有《福山金石志》、《天壤阁杂记》、《汉石存目》、《求阙文斋文存》,皆收入《王文敏公遗集》。
王懿荣在北京的故居在今东城区王府井北面的锡拉胡同。王懿荣墓在福山古现镇东村,民国时已被盗,墓毁于文化大革命。墓碑、旌表碑、神道碑等文物于近年被发现。今福山区建有王懿荣纪念馆。
2009年,为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设立了旨在推动甲骨文字考释、促进甲骨学发展的“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