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污染是指互联网上的信息被很多无关、冗余、不请自来以及低价值的信息所污染, 例如错误信息、垃圾电邮和媒体暴力都属于信息污染。
无用和不良信息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这些信息被认为是信息革命的副作用之一。
信息污染一般用于指电子通讯,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社群媒体。该词在网页易用性专家雅各布·尼尔森于2003年发表相关话题的论文后,得到了特别关注。不过,早在1971年,就有研究人员就对必须从“垃圾浆中寻找有价值的团块,而团块只是随机分散的微量成分”的负面影响表示怀疑。人们使用信息来作出决策以及适应环境。认知研究表明,人类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而过量的信息会导致决策品质恶化。与之相关的信息过载也对决策有害,这一概念仅指可获得的信息数量庞大,而不论其品质如何。
尽管科技进步被认为恶化了信息污染问题,但其并非该问题的唯一成因。任何分散注意力,使人不能关注必要的事实并执行任务或决策的,都可以视作是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可以视作是工业生产过程导致的“电子版”的环境污染。一些学者表示,信息过载是全球性的危机,其尺度与环境破坏的威胁相当。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需要像环境资源管理那样,构建一套信息管理的范式。
信息过载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引起扰乱的,以及损害信息质量的。
引起扰乱的信息污染的典型例子有垃圾讯息,特别是在办公场所中。手机(铃声和浏览的内容)在很多场景下都是有干扰性的。干扰性信息污染并非都与现代科技有关。例如,报纸也可能引起信息污染,报纸读者可能只会阅读不到一半的文章,甚至完全不阅读。冗余的信息、例如地图上非必要的标签,也可能分散人的注意力。
另外,信息的品质降低也会导致其被污染。引起信息质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准确或已过时,但也可能是因为信息呈现的形式不合理。例如,当信息不明确或杂乱、啰嗦时,读者将难以理解内容。
法律法规时常变更和修订。对这些法律的解释和其他参考资料可能会落后于变化多年,这也可能误导公众。
文化因素对信息污染有以下影响。
传统上,人们认为信息是好的东西。人们经常说“信息越多越好”,以及“知识就是力量”。出版和行销行业已习惯于大量印刷书本、杂志和小册子,而不考虑有没有客户需求,唯恐需要时数量不够。
新技术使信息更容易传播到每个人,使信息分享更民主。这被看作进步和个人权利的标志,也是弥合信息贫民和信息富人之间鸿沟的积极的一步。然而,它也同样增加了令人注意力分散的信息的数量,使得区分信息和噪声变得更困难。广告在网站、技术和报纸,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滥用,被称为“文化污染”,
20世纪的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在信息污染的增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网志、社交网络、 个人网站以及移动技术,都导致了“噪声”增加。信息污染的程度视乎环境。例如,电子邮件在工作环境下更可能造成信息污染。手机在列车车厢等密闭空间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干扰。
信息污染会在多个层面产生影响。
在个人层面,信息污染影响了个人评估选项、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它可能导致信息过载、紧张焦虑、决策瘫痪和精神压力。它还会扰乱学习进程。
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污染和信息过载可能导致观点和道德观丧失。该论点能够解释为何社会对科学发现、健康警告或政治漠不关心。信息污染令人对头条新闻更不敏感,也对新信息更怀疑。
信息污染加重了信息过载和精神压力,扰乱了商业决策。处理事务花费的时间上升,佷容易导致生产力和营收下降。而有缺陷的决策会增加重大失误的风险。
管理技巧和技术改进可以作为信息污染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