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

✍ dations ◷ 2025-07-22 17:02:22 #DCT
离散余弦变换(英语: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是与傅里叶变换相关的一种变换,类似于离散傅里叶变换,但是只使用实数。离散余弦变换相当于一个长度大概是它两倍的离散傅里叶变换,这个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对一个实偶函数进行的(因为一个实偶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仍然是一个实偶函数),在有些变形里面需要将输入或者输出的位置移动半个单位(DCT有8种标准类型,其中4种是常见的)。最常用的一种离散余弦变换的类型是下面给出的第二种类型,通常我们所说的离散余弦变换指的就是这种。它的逆,也就是下面给出的第三种类型,通常相应的被称为"反离散余弦变换","逆离散余弦变换"或者"IDCT"。有两个相关的变换,一个是离散正弦变换,它相当于一个长度大概是它两倍的实奇函数的离散傅里叶变换;另一个是改进的离散余弦变换,它相当于对交叠的数据进行离散余弦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尤其是它的第二种类型,经常被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使用,用于对信号和图像(包括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进行有损数据压缩。这是由于离散余弦变换具有很强的"能量集中"特性:大多数的自然信号(包括声音和图像)的能量都集中在离散余弦变换后的低频部分,而且当信号具有接近马尔可夫过程的统计特性时,离散余弦变换的去相关性接近于K-L变换(Karhunen-Loève变换——它具有最优的去相关性)的性能。例如,在静止图像编码标准JPEG中,在运动图像编码标准MJPEG和MPEG的各个标准中都使用了离散余弦变换。在这些标准制中都使用了二维的第二种类型离散余弦变换,并将结果进行量化之后进行熵编码。这时对应第二种类型离散余弦变换中的n通常是8,并用该公式对每个8x8块的每行进行变换,然后每列进行变换。得到的是一个8x8的变换系数矩阵。其中(0,0)位置的元素就是直流分量,矩阵中的其他元素根据其位置表示不同频率的交流分量。一个类似的变换, 改进的离散余弦变换被用在高级音频编码,Vorbis和MP3音频压缩当中。离散余弦变换也经常被用来使用谱方法来解偏微分方程,这时候离散余弦变换的不同的变量对应着数组两端不同的奇/偶边界条件。形式上来看,离散余弦变换是一个线性的可逆函数 F : R n → R n {displaystyle F:R^{n}rightarrow R^{n}} 其中R是实数集,或者等价的说一个 n × n {displaystyle ntimes n} 的方阵。离散余弦变换有几种变形的形式, 它们都是根据下面的某一个公式把 n {displaystyle n} 个实数 x 0 , … , x n − 1 {displaystyle x_{0},ldots ,x_{n-1}} 变换到另外 n {displaystyle n} 个实数 f 0 , … , f n − 1 {displaystyle f_{0},ldots ,f_{n-1}} 的操作。有些人认为应该将 x 0 {displaystyle x_{0}} 和 x n − 1 {displaystyle x_{n-1}} 乘以 2 {displaystyle {sqrt {2}}} ,相应的将 f 0 {displaystyle f_{0}} 和 f n − 1 {displaystyle f_{n-1}} 乘以 1 2 {displaystyle {frac {1}{sqrt {2}}}} 。这样做的结果是这种DCT-I矩阵变为了正交矩阵(再乘一个系数的话),但是这样就不能直接和一个实偶离散傅里叶变换对应了。一个 n = 5 {displaystyle n=5} 的对实数abcde的DCT-I型变换等价于一个8点的对实数abcdedcb(偶对称)的DFT变换,结果再除以2(对应的,DCT-II~DCT-IV相对等价的DFT有一个半个抽样的位移)。需要指出的是,DCT-I不适用于 n < 2 {displaystyle n<2} 的情况(其它的DCT类型都适用于所有的整数n)。所以,DCT-I暗示的边界条件是: x k {displaystyle x_{k}} 相对于 k = 0 {displaystyle k=0} 点偶对称,并且相对于 k = n − 1 {displaystyle k=n-1} 点偶对称; 对 f m {displaystyle f_{m}} 的情况也类似。DCT-II大概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通常直接被称为DCT。有些人更进一步的将 f 0 {displaystyle f_{0}} 再乘以 1 2 {displaystyle {frac {1}{sqrt {2}}}} (参见下面的DCT-III型的对应修改)。这将使得DCT-II成为正交矩阵(再乘一个系数的话),但是这样就不能直接和一个有半个抽样位移的实偶离散傅里叶变换对应了。所以,DCT-II暗示的边界条件是: x k {displaystyle x_{k}} 相对于 k = − 1 2 {displaystyle k=-{frac {1}{2}}} 点偶对称,并且相对于 k = n − 1 2 {displaystyle k=n-{frac {1}{2}}} 点奇对称; 对 f m {displaystyle f_{m}} 相对于 m = 0 {displaystyle m=0} 点偶对称,并且相对于 m = n {displaystyle m=n} 点奇对称。因为这是DCT-II的逆变换(再乘一个系数的话),这种变形通常被简单的称为逆离散余弦变换。有些人更进一步的将 x 0 {displaystyle x_{0}} 再乘以 2 {displaystyle {sqrt {2}}} (参见上面的DCT-II型的对应修改),这将使得DCT-III成为正交矩阵(再乘一个系数的话),但是这样就不能直接和一个结果有半个抽样位移的实偶离散傅里叶变换对应了。所以,DCT-III暗示的边界条件是: x k {displaystyle x_{k}} 相对于 k = 0 {displaystyle k=0} 点偶对称,并且相对于 k = n {displaystyle k=n} 点奇对称; 对 f m {displaystyle f_{m}} 相对于 m = − 1 2 {displaystyle m=-{frac {1}{2}}} 点偶对称,并且相对于 m = n − 1 2 {displaystyle m=n-{frac {1}{2}}} 点偶对称。DCT-IV对应的矩阵是正交矩阵(再乘一个系数的话)。一种DCT-IV的变形,将不同的变换的数据重叠起来,被称为改进的离散余弦变换。DCT-IV暗示的边界条件是: x k {displaystyle x_{k}} 相对于 k = − 1 2 {displaystyle k=-{frac {1}{2}}} 点偶对称,并且相对于 k = n − 1 2 {displaystyle k=n-{frac {1}{2}}} 点奇对称;对 f m {displaystyle f_{m}} 类似。上面提到的DCT I~IV是和偶数阶的实偶DFT对应的。原则上,还有四种DCT变换(Martucci, 1994)是和奇数阶的实偶DFT对应的,它们在分母中都有一个 n + 1 2 {displaystyle n+{frac {1}{2}}} 的系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变型很少被用到。最平凡的和奇数阶的实偶DFT对应的DCT是1阶的DCT(1也是奇数),可以说变换只是乘上一个系数 a {displaystyle a} 而已,对应于DCT-V的长度为1的状况。DCT-I的反变换是把DCT-I乘以系数 2 n − 1 {displaystyle {frac {2}{n-1}}} 。 DCT-IV的反变换是把DCT-IV乘以系数 2 n {displaystyle {frac {2}{n}}} 。 DCT-II的反变换是把DCT-III乘以系数 2 n {displaystyle {frac {2}{n}}} ,反之亦然。和离散傅里叶变换类似,变化前面的归一化系数仅仅是常规而已,改变这个系数并不改变变换的性质。例如,有些人喜欢在DCT-II变换的前面乘以 2 n {displaystyle {sqrt {frac {2}{n}}}} ,这样反变换从形式上就和变换更相似,而不需要另外的归一化系数。尽管直接使用公式进行变换需要进行 O ( n 2 ) {displaystyle O(n^{2})} 次操作,但是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类似,我们有复杂度为 O ( n log ⁡ ( n ) ) {displaystyle O(nlog(n))} 的快速算法,这就是常常被称做蝶形变换的一种分解算法。另外一种方法是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来计算DCT,这时候需要 O ( n ) {displaystyle O(n)} 的预操作和后操作。

相关

  •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学名: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革兰氏阳性杆状厌氧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类而产出大量气体以及可以在体内能形成荚膜而得名。发现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
  • 湍流湍流(英语:turbulence),也称为紊流(大陆地区的旧称),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摆动
  • ΖZeta(大写Ζ,小写ζ),是第六个希腊字母。数学上,有多个名为Zeta函数的函数,最著名的是黎曼ζ函数。拉丁字母的Z是从Zeta而来。
  • 南岛民族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其中包括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以及台湾原住
  • 微处理器印刷电路板通过:微处理器(英语:Microprocessor,缩写:µP或uP)是可编程特殊集成电路。一种处理器,其所有组件小型化至一块或数块集成电路内。一种集成电路,可在其一端或多端接受编码
  • 凯旋医院高雄市立凯旋医院位于台湾南部高雄市,是一所市立精神专科教学医院。前身是“台湾省立高雄疗养院”,设立理由是台湾省政府计划,在台湾省南部设立公立精神专科病院,方便中南部病患
  • 菌盖菌盖,又称为蕈盖,是真菌子实体上部的伞状部分。它是伞菌(英语:Agaric)、牛肝菌以及部分多孔菌、齿菌(英语:tooth fungi)和子囊果所独有的特征。其他孢子果类型的菌盖与子实体的其余
  • 髡残髡残(1612年-约1671年),俗姓刘,字石谿、介丘,号白秃,自称残道人,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移居金陵(今南京)。明末清初画家。万历四十年四月初八出生,自幼喜画,明末起兵抗清,明亡后出家为僧,43岁
  • 李国荣李国荣,湖北荆门人,出生于台湾,中华民国陆军少将退役,曾赴美国美军最高军事学府陆军战争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深造,为中华民国国军极少数同时留美、留英将领。当过黄埔军
  • 向着炮火《向着炮火》(朝鲜语:포화 속으로/砲火 속으로、英语:71: Into the Fire)是一部于2010年上映的韩国电影,由韩国导演李宰汉(朝鲜语:이재한 (영화 감독))制作,叙述韩战期间的1950年8月,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