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咖啡

✍ dations ◷ 2025-01-23 04:49:40 #小果咖啡
小果咖啡(学名:Coffea arabica)亦称阿拉伯咖啡、阿拉比卡咖啡,为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属的一个物种,属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度5到8米,叶薄革质,卵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3.5—5厘米;叶缘全缘成浅波浪状;花冠为白色;浆果椭圆形,成熟时变成红色,长约10~15毫米,直径9~12毫米,花期3~4月,是最传统的咖啡品种。原产于东非,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因此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咖啡”。原来世界上的商品咖啡都是小果咖啡,只是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一次大面积的病害,种植者才开始寻找其他抗病的品种,目前小果咖啡仍然是最主要的咖啡品种,约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3/4。主要在拉丁美洲各国种植,也有部分在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岛屿种植。目前世界最大的咖啡产地巴西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小果咖啡的生长,种植的主要咖啡品种也是小果咖啡,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传说中,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山羊吃了咖啡的叶子与果实后变得异常兴奋,于是传教士们便摘了一些这种植物煮汤,而发现了咖啡。现今埃塞俄比亚仍有人喝用咖啡叶熬煮的汁液。最早的文字记载将咖啡豆磨碎的用法是由阿拉伯学者所著,并说明有益于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烘焙咖啡豆的做法由也门的阿拉伯人发明,随后传到埃及人与土耳其人,并最后传到全世界。小果咖啡的果实比中果咖啡和大果咖啡要小,浆果椭圆型,一般内有两粒种子,即所谓的“咖啡豆”。小果咖啡适合生长温度为20℃左右、海拔600米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地质土壤生长。小果咖啡首次在也门西南高地被发现,现今在原产地已经很少见,然而在南苏丹博马高原与肯亚马萨比特也发现原生种,但不知道是被移植的或是原生的,因此至今小果咖啡的原产地仍是争议。现今的小果咖啡多是与其他品种杂交改良的后代。小果咖啡首度由安东尼‧乔舍,研究阿姆斯特丹植物园的样本后,分类为月桂科茉莉属。后来在1737年由林奈重新分类为茜草科咖啡属,咖啡属是为全新的专属分支。

相关

  • 真菌学真菌学(Mycology,源自希腊文μύκης)是研究真菌的学门,探讨真菌的遗传学、生物化学或是分类学,以及真菌对人类的用途等,包括火种(英语:Tinder),医药(例如:青霉素),食物(例如:啤酒,葡萄酒,奶
  • 假足伪足(英语:Pseudopodia)是细胞伸出类似足状的部分,由原生质体形成的临时细胞器。伪足会依形状分成叶形状伪足、丝形状伪足、根形状伪足,有轴伪足4种。如单细胞生物(变形虫)、黏菌就
  • 蟾毒色胺蟾毒色胺(bufotenin、5-HO-DMT、bufotenine)是一种与血清素相关的色胺类物质,是存在于某些蟾蜍皮肤(得名于蟾蜍属)、蘑菇、高等植物和哺乳动物中的生物碱,结构与二甲基色胺、脱磷
  • 罗洛·梅罗洛·梅(英语:Rollo May,1909年4月21日-1994年10月22)是一位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在1969年期间撰写了具有影响力的书《爱与意志》。他经常被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
  • 酒神代酒海纪期是月球地质年代中位于前酒海纪和早雨海世之间的一段时期。它起始于酒海盆地形成之初(42-38亿年前),结束于雨海盆地即将到来之前(38.7-37.5亿年前,最新数据为39.38±0.004
  • 微行星微行星(Planetesimal)被认为是存在于原行星盘和岩屑盘内的固态物体。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论是维克托·萨夫罗诺夫(Viktor Safronov)的微行星假说,说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
  • 1924年霞慕尼冬奥会192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I Olympic Winter Games,法语:les Iers Jeux olympiques d'hiver),也就是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的霞慕尼举行。原本称为“国际冬季运
  • 本华·曼德博本华·曼德博(法语:Benoît B. Mandelbrot,1924年11月20日-2010年10月14日)又译伯努瓦·曼德勃罗、曼德布洛特,生于波兰华沙,法国、美国数学家。幼年随全家移居法国巴黎,大半生均在
  • 宋可能是下列含意之一:
  • 学园城市学园都市(日语:学園都市/がくえんとし Gakuen-toshi)是日语当中,对聚集许多学校及研究机关的城市之称呼。详见下列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