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咖啡

✍ dations ◷ 2024-12-22 16:08:37 #小果咖啡
小果咖啡(学名:Coffea arabica)亦称阿拉伯咖啡、阿拉比卡咖啡,为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属的一个物种,属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度5到8米,叶薄革质,卵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3.5—5厘米;叶缘全缘成浅波浪状;花冠为白色;浆果椭圆形,成熟时变成红色,长约10~15毫米,直径9~12毫米,花期3~4月,是最传统的咖啡品种。原产于东非,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因此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咖啡”。原来世界上的商品咖啡都是小果咖啡,只是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一次大面积的病害,种植者才开始寻找其他抗病的品种,目前小果咖啡仍然是最主要的咖啡品种,约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3/4。主要在拉丁美洲各国种植,也有部分在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岛屿种植。目前世界最大的咖啡产地巴西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小果咖啡的生长,种植的主要咖啡品种也是小果咖啡,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以上。传说中,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山羊吃了咖啡的叶子与果实后变得异常兴奋,于是传教士们便摘了一些这种植物煮汤,而发现了咖啡。现今埃塞俄比亚仍有人喝用咖啡叶熬煮的汁液。最早的文字记载将咖啡豆磨碎的用法是由阿拉伯学者所著,并说明有益于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烘焙咖啡豆的做法由也门的阿拉伯人发明,随后传到埃及人与土耳其人,并最后传到全世界。小果咖啡的果实比中果咖啡和大果咖啡要小,浆果椭圆型,一般内有两粒种子,即所谓的“咖啡豆”。小果咖啡适合生长温度为20℃左右、海拔600米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地质土壤生长。小果咖啡首次在也门西南高地被发现,现今在原产地已经很少见,然而在南苏丹博马高原与肯亚马萨比特也发现原生种,但不知道是被移植的或是原生的,因此至今小果咖啡的原产地仍是争议。现今的小果咖啡多是与其他品种杂交改良的后代。小果咖啡首度由安东尼‧乔舍,研究阿姆斯特丹植物园的样本后,分类为月桂科茉莉属。后来在1737年由林奈重新分类为茜草科咖啡属,咖啡属是为全新的专属分支。

相关

  • 双鞭毛生物无根虫门 Apusozoa 泛植物 Archaeplastida 有孔虫界 Rhizaria 囊泡藻界 Chromalveolata双鞭毛生物是其真核细胞具有两个鞭毛的一种生物,是真核生物的两大类群之一。双鞭毛生
  • 时区美国时区是覆盖美国及其属地九个时区的总称,配以由联邦及地区立法制订的夏令时法规使用。美国时区由《美国法典》第15章(Title 15 of the United States Code)第260节规定,时区
  • 性心理发展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是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主
  • 深颈动脉深颈动脉(Arteria cervicalis profunda)为颈部的一条动脉。深颈动脉源自于肋颈动脉干(英语:costocervical trunk),在某些个案该动脉会发源于锁骨下动脉。深颈动脉分出后会向后穿过
  • 核纤层核纤层旧称“核周层”、“核衬层”或“核层”,是位于细胞核内染色质与核膜之间的高电子密度网络片层结构,由中间丝与膜相关蛋白(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ins)交织形成,普遍存在
  • 波斯波斯园林(波斯语:باغ ایرانی‎)是一种源于波斯的园林设计风格。从安达卢西亚到印度,许多园林设计的风格都深受其印象。阿尔罕布拉宫的园林景观体现了自安达卢斯时期至
  • 尼禄尼禄·克劳狄乌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又名尼禄·克劳狄乌斯·凯撒·杜路苏斯·日耳曼尼库斯(Ne
  • 肌肉疼痛肌肉痛(英语:Myalgia),如字面意思所言——肌肉疼痛,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其最常见的成因是肌肉(群)的过度拉伸、过度使用。没有肌肉创伤史的肌肉痛则通常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长期肌肉
  • 张广达张广达(1931年5月27日-),生于中国河北青县,历史学家与汉学家,专长为隋唐史、中亚史地及汉学。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父亲张锡彤,是历史学家与翻译家。就读于南开中学、1928年
  • 干实验室干实验室(Dry Lab)是一个科学概念,与“湿实验室”(Wet Lab)相对。干实验室注重通过仪器的计算分析得出实验材料的物理模型或对物理模型、物理过程进行模拟。运用电子设备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