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鸟
✍ dations ◷ 2025-10-22 12:34:12 #甘肃鸟
甘肃鸟属(属名:Gansus)是原始的真鸟类,生存于白垩纪前期的阿普第阶(距今约1亿2000万年前),已知的有效物种包含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与甄氏甘肃鸟(Gansus zheni),其化石分别于中国的甘肃省玉门市与辽宁省凌源市出土。其中玉门甘肃鸟发表于1984年,是中国发现的第一种中生代鸟类化石化石的解剖特征显示甘肃鸟可能是一种水鸟。甘肃鸟的发现支持了现生鸟类的共祖为水鸟的假说。甘肃鸟最早于1984年基于一件包括左侧胫骨与跖骨的化石被描述、发表,名为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该化石出土于甘肃省玉门市昌马乡沈家湾村,其地层属于下沟组,是中国发现的第一种中生代鸟类化石。玉门甘肃鸟的化石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编制的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中,属于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玉门甘肃鸟的体形大小与鸽子相近,外形则接近潜鸭(英语:Loon),其具有许多现生鸟类的解剖特征,但也有些较原始的性状,例如其翅膀上有爪。2003年-2004年,五件较为完整的甘肃鸟化石在昌马地区一个湖床遗址的泥岩中被发现,这些标本可能是因死亡后迅速为缺氧的淤泥覆盖,而得以保存飞羽与趾尖蹼的痕迹等特征,研究人员分析其解剖特征,认为甘肃鸟比较接近黄昏鸟、潜鸭科(英语:Gaviidae)、䴙䴘科等在水中以脚为动力前进的潜水鸟类(英语:Diving bird)。2011年,又有九件甘肃鸟的化石样本被发表,研究人员分析其胸骨与趾骨后,认为甘肃鸟是一种会飞的潜水鸟,习性类似现生的鸭科物种。2013年,有学者分析甘肃鸟前肢与后肢中各骨骼长度比例,认为其前肢的比例接近雨燕目的类群(雨燕与蜂鸟),后肢的比例则接近䴙䴘科、信天翁科与鸬鹚科的类群,也指出甘肃鸟可以飞行,也可以某种程度地潜入水中,并在水中以脚或脚翅并用的方式移动。201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镇发现了两件鸟类化石,出土地层为九佛堂组,属于热河生物群,经鉴定后发现其为玉门甘肃鸟的姊妹群,因而也归入甘肃鸟属中,名为甄氏甘肃鸟(Gansus zheni),其种小名为纪念该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甄朔南。支序分析显示甘肃鸟是扇尾类(包含现生鸟类、鱼鸟、黄昏鸟等)的姊妹群。因研究者对扇尾类的定义不同,有些将甘肃鸟归为扇尾类,视为其基群,有些则不把它归为扇尾类,而将其视为扇尾类的姊妹群。扇尾类早期分支的几个类群,有许多具有部分水鸟的特质,因此有假说认为现生鸟类的共祖可能是与甘肃鸟相似的水鸟 。
相关
- 异染性脑白质退化症异染性脑白质退化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亦称: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芳基硫酸酯酶A缺乏症<Arylsulfatase A deficiency/ARSA deficiency>、Greenfield's
- 人猿/古猿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又名非洲南猿或南方古猿非洲种,是属于早期人科的非洲南方人猿,生存于200-300万年前的上新世。较古老的阿法南方古猿与非洲南方古猿都
- 秦灭六国韩:10万赵:50万楚:40万魏:10万齐:30万燕:约10万 合共150万人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5年攻打赵国到前221
- 五感通常意义的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压觉五种感官的感知,但对应的并非五官。感受的部位分别是人体的眼、耳、鼻、口舌、皮肤。
- 台39线台39线 高铁桥下台南段道路,为中华民国(台湾)沿台湾高铁高架桥下两侧用地辟建之省道。北起台南市新化区台20线,南至高雄市阿莲区台28线。
- 电磁型同位素分离器(Calutron)电磁型同位素分离器(英文:Calutron) 是一种同位素质谱仪,其最初的设计和使用是为了分离铀的同位素, 由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在曼哈顿计划期间根据他早前发明的回旋加速
- 南十字龙南十字龙属(属名:Staurikosaurus,意为“南十字座蜥蜴”)是恐龙总目的一属。南十字龙生活于三叠纪晚期的巴西。根据2009年的新研究,南十字龙被归类于艾雷拉龙科。南十字龙的唯一标
- 施蒂利亚公国施蒂利亚公国(德语:Herzogtum Steiermark ; 斯洛文尼亚语:Vojvodina Štajerska ; 匈牙利语:Stájer Hercegség)是一个曾经存在于现今奥地利南部与斯洛文尼亚北部地区的公国。
- 拉珈语支拉珈语是使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地区的一种侗台语族语言,为大部分拉珈人的母语。该语言为一门濒危语言,2000年仅有数千名使用者。拉珈语的系属存在争议,有人
- 行为规范障碍品行障碍(英语:Conduct disorder)也称为行为规范障碍,是指在青少年阶段的患者出现反复、持续的攻击性、反社会性、对立违抗性的行为障碍。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