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饼历史

✍ dations ◷ 2025-02-25 08:56:18 #比萨饼,饮食文化史

比萨的历史悠久、复杂,并且不确定,因此它经常引发激烈的争论。“比萨”("pizza")一词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它在997年第一次出现在中古拉丁文中。在十六世纪的那不勒斯的一个格雷薄干脆饼(galette flatbread)被看作一个比萨。

那时候,比萨是面包师的一种工具,就是一个检测炉内温度的生面团。作为一种穷人的食品,比萨在大街上出售,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被当作一种正式菜肴。在十七世纪以前,比萨上面覆盖着白汁沙司。后来,它被替换成了油、奶酪、番茄或者鱼,1843年,大仲马阐述了比萨上面的东西的区别。1889年6月,出于尊敬意大利王后Margherita of Savoy的目的,Raffaele Esposito厨师创造出了“玛格利特比萨(Pizza Margherita)”——一个装饰有番茄、意大利干酪和罗勒的比萨,来表现意大利国旗的颜色。他是第一个往比萨上加奶酪的人。关于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地中海地区,薄干脆饼(flatbreads)上的各种调料是怎么逐渐被添加上去,最终形成20世纪的这种流行佳肴的,人们还不完全清楚。

面包是一种最古老的预加工食品并且至少能回溯到新石器时代。

对这种独特的薄干脆饼(flat bread)——“比萨”——的创新就是把番茄加在饼上面。在十六世纪,番茄被人们从美洲带到欧洲的一段时间以后,很多欧洲人认为番茄有毒(就像一些其它的茄属植物)。然而在十八世纪后期,那不勒斯一带的穷人们把蕃茄加在他们的发酵薄干脆饼(yeast-based flat bread)上的现象很普遍了,于是比萨就诞生了。这道菜肴变得很流行,并且不久以后,比萨就变成了那些希望到这个城市的穷人区去探险、并体验当地特色的旅行者的关注点。

约1830年以前,比萨是在比萨店外的露天货架或摊贩那里出售的。比萨店把这种古老的传统一直保存到今天,你可能看到一个人享受着一个纸包的美味比萨,还有一杯从露天货架上购买的饮料。那不勒斯的Antica Pizzeria Port’Alba被普遍地认为是城市的第一个比萨店。1738年,他们开始为小贩们制作比萨;但是在1830年,他们扩大成了一个带有椅子和桌子的比萨餐馆。至今他们还在秉承承诺提供皮萨。在1830年左右的那不勒斯,法国作家、食品专家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在他的著作《Le Corricolo》第八章对比萨进行了描述。他写道:比萨是一种在那不勒斯的冬季里下等人们的唯一食物,并且“在那不勒斯,比萨上面加有猪油、牛油、奶酪、番茄或者凤尾鱼”。


那不勒斯人对待比萨非常认真。纯化论者——例如Via C. Sersale著名的比萨店“Da Michele”(建立于1870年)认为仅有两种真正的比萨——“Marinara”和“Margherita”,并且他们只卖这两种。Marinara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上面有番茄、牛至、大蒜、特级初榨橄榄油,通常还有罗勒。许多人相信,他之所以叫做“Marinara”,不是因为它上面有海产食品(确实没有),而是因为它的原料易长久保存,故而水手们“marinai”能在其漫长的旅程中准备披萨。Margherita比萨归功于烘焙师Raffaele Esposito。Esposito工作在一个叫“Pietro... e basta così”(直译为“彼得……这些够了”)的比萨店。这个店建于1880年,并仍以“布兰迪比萨店”的名字运营。1889年,他为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和王后Margherita of Savoy烤制了三个不同的比萨。王后最喜欢的那一个显示了意大利国旗的三种颜色——绿色(罗勒叶)、白色(莫泽雷勒干酪),和红色(番茄)。为了表达对王后的敬意,这种比萨被叫做Margherita比萨。

比萨最初是在19世纪晚期随意大利移民来到美国的,且仅流行于一些有大量意大利裔人口的城市,如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和费城,比萨最初是在意大利街区售卖的。

比萨饼这个词的文字记录可追溯至公元997年,一本出自意大利南部城市加埃塔的拉丁文书籍。这个词的起源并不确定而且具争议性,它的发展可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主要的理论:

相关

  • 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英语: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是在生物化学里指蛋白质整体几何形状,亦称为其折叠。蛋白质分子是一连串的氨基酸一条线地接结,基本上假定其会有一可作用其生物
  • 塞拉利昂塞拉利昂内战(又称钻石战争)始于1991年,由福迪·桑科(英语:Foday Sankoh)领导下的革命联合阵线(联阵)联合查尔斯·泰勒的利比里亚民族爱国阵线(英语:National Patriotic Front of Libe
  • 寿县寿县是安徽省淮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南岸,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下辖21个镇,3乡,1民族乡。寿春镇、双桥镇、涧沟镇、丰庄镇、正阳关镇、迎河镇、板桥
  • 欧榛欧榛(学名:)也称欧洲榛,落叶灌木,春天长出下垂的柔荑花序,秋天结出成串坚果。是一种原生在欧洲与亚洲西部的榛属植物。南至不列颠群岛、希腊、伊比利半岛、土耳其与塞浦路斯,北至斯
  • 1,1,2,2-四溴乙烷1,1,2,2-四溴乙烷,结构式CHBr2CHBr2。白色或淡黄色有樟脑和碘仿气味的易燃液体。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氯仿、冰醋酸和苯胺混溶。受光照和加热时发生分解并使颜色发黄。加热
  • 明天会更好《明天会更好》(英语:)是台湾华语流行乐坛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单曲之一。由台湾音乐家罗大佑作曲,罗大佑、张大春、许乃胜、李寿全、邱复生、张艾嘉、詹宏志等人共同作词,陈志远编曲
  • 东鱼河北支东鱼河北支,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东鱼河左岸的人工河道,系1970年在万福河上游旧道的基础上拓浚开挖取直而成。东鱼河北支西起东明县西部黄河东堤王二寨村,向东流经东明县城南部,菏
  • 卡廷卡廷(俄语:Каты́нь,波兰语:Katyń)是一个位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斯莫伦斯基区的村庄,距斯摩棱斯克西部约12英里。村庄附近的卡廷森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卡廷大屠杀发
  • 1937 (歌曲)《1937》又名《1937南京大屠杀纪念单曲》,是中国的一首爱国歌曲。2005年,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张穆庭作词、作曲、编曲、演唱,并自费人民币750,000元赴南京、苏
  • 樊雨洁樊雨洁(2009年12月30日-),上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演员。曾出演电影《归去》《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新边城浪子》《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