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小说)

✍ dations ◷ 2025-11-13 07:04:59 #张爱玲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背景小说

《秧歌》是张爱玲于1955年创作的小说,描写小村庄农人金根一家在饥饿之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后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小说最初以英文写就发表,后由张爱玲本人译成中文。

该书描写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农村生活,农人面对乡干部、军人等多方压榨,惶惶不可终日的悲惨生活状况。故事背景设定于土改完成之后。以农民金根和其妻子月香为主要人物。金根为人讷言而善良。月香则精明而善于处事,本在上海帮佣,后来回到农村。在饥饿中,他们同旁人一样,都不得不面对沉重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也需要参加各种种政治活动。最终,为了给四乡的军属拜年,农会给每家摊派半只猪和四十斤年糕。金根因王同志说他斤两不足而“嚷起来”,被视为“反革命份子”,其女儿阿招也在混乱中被人踩踏致死。月香同负伤出逃的金根躲在山中。金根为免祸延妻子,投水自杀。月香则烧掉了村中的仓库,自己也被民兵赶入火海之中。等到春天来临时,村里依旧弥漫着饥饿。

陈子善称,张爱玲于1950年夏季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土改两个月 ,李开第、魏绍昌、袁良骏三人也曾经提及张爱玲参加过土改,惟祝淳翔在《东方早报》的文章认为此事可疑,也有人认为《秧歌》是美国新闻处委托张爱玲写的,惟陈晓勤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则认为此说不正确,而美国新闻处的相关负责人也否认了这种讲法。关于张爱玲描述土改真实性的问题,中国大陆以外的意见一般认为真实,而中国大陆的早期意见则是质疑,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所转变。

胡适于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五日给张爱玲的信中说:

此书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书名大可以题作“饿”字,——写的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

相关

  • 帕斯卡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法国神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音乐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
  • 独眼上帝之眼,也称普罗维登斯之眼(英语:Eye of Providence)、理性之眼(英语:Eye of Logos)和全视之眼(英语:All-seeing Eye),常见的形式为一颗三角形的云及万丈光芒所环绕的眼睛,以出现在美
  • 文永‧弘安之役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侵略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襲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
  • 台湾猕猴台湾猕猴,又称黑肢猴,台湾特有种,珍稀野生动物,属旧世界猴。也是除了智人外台湾唯一的灵长类动物,和日本猕猴、普通猕猴有血缘关系。台湾的原生种,分布于由海平面至海拔三千米以下
  • 膨压运动膨压运动是植物因特定细胞之水分或多或少的变化而造成的现象。膨压运动为局部影响,不影响生长。
  • 塞缪尔·罗素塞缪尔·罗素(Samuel Wadsworth Russell,1789年8月25日-1862年),是一位美国企业家和商人,从1842年到1891年美国在华最大贸易机构旗昌洋行的创办人。罗素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米
  • 内苗·希哈巴迪内苗·希哈巴迪(缅甸语:နေမျိုး သီဟပတေ့,?-?),缅甸贡榜王朝将军。希哈巴迪在1752年至1759年爆发的贡榜-汉达瓦底战争(英语:Konbaung–Hanthawaddy War)中崭露头角,获得缅
  • 奕纶正白旗总族长(道光十四年~?年) 散秩大臣(道光十五年~?年)贝勒奕纶(1790年7月28日-1836年6月9日),成郡王绵懃第二子,母妾赵氏,履亲王系第四代。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六月(1790年)出生,嘉庆元年八月
  • 阿塞图纳战役阿塞图纳战役发生于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该年12月,国民军在对安杜哈尔发起进攻并试图占领之,从而爆发本场战役。最后国民军在洛佩拉击败了共和派(英语:Republican faction (Span
  • 黄狗民主党人黄狗民主党人(英语:Yellow Dog Democrat)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指美国南部坚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的选民。这一术语诞生于19世纪末,由于这些南方的民主党铁杆支持者“情愿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