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

✍ dations ◷ 2025-04-26 12:52:32 #历法,农历,中国古代政治

正朔是历法定年定月之基础。正者,岁之始也,朔者,月之始也。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一月的第一日称作朔日。

因为计算历法,确定时间,须要具备天文知识,观测天文。因此,在上古之时,计算历法与授时被认为是与上天沟通的重要形式,只有部落领袖和统治者才有权进行。甚至于直到清代,私习天文都被认为是有谋反之意。所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常通过颁行历法以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在汉代以前的朝代多会采用不同于前朝的正朔,也就是改正朔。虽然汉朝以后很少改正朔,但改年号与颁历法仍然是皇帝体现权力的重要手段。旧时历书称为皇历,盖因历书必由皇帝所颁。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孔颖达s:礼记正义/34疏:“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

因为正朔是天子权力象征,所以在王朝更迭之际,奉何正朔也同时表明了政治取向。例如,孔子在《春秋》中,每年之初必称“某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也就是说,鲁尊周文王所定之正朔,以示鲁忠于周。而因鲁桓公弑君而立,桓公三年至八年,及十一年至十七年,《春秋》只称“某年春正月”,曰桓无王也。

夏以夏历一月为正(“夏正”)亦称(“夏小正”);商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秦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汉太初历以夏历一月为岁首。

秦昭王施行颛顼历,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有说改月,即秦历四月等于夏历正月;有说不改正月,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并以秦历十月开始一年。

自汉武帝正式使用年号,颁布太初历,改用夏正以后,后世两千多年的帝王一般只改年号而不改正朔,只有武则天,太平天国等改正朔。很多文献都称,今日所用之华夏历法就是夏历,但现行华夏历法已有演变,事实上今日之历法只是沿用了夏正,而没有用夏朔。夏以天明为朔,商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朔,体现了计时的进步;因为天明时间受天气、季节影响,鸡鸣也不准确,而夜半则可用天文观测精确确定,自周朝始,华夏一直以夜半为日之分界。现行历法在太初历之基础上完善发展定朔定气规则,令大小月及闰月之算法有不同。

相关

  • 国民保健署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英语: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是对英国以下四大公型医疗系统的统称: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经费主要来自全国中央税收,用以向公众提供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 喉腔喉腔(laryngeal cavity、cavity of the larynx)从喉入口向下延伸到环状软骨下缘,与气管相续。喉腔经由声带的投射分为两部分,其间是一个狭窄的三角形开口,即声门裂(英语:rima glott
  • 噬菌体 (消歧义)噬菌体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项事物:
  • 意大利同盟军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意大利语:Esercito Cobelligerante Italiano),或南方军(意大利语:Esercito del Sud)、意大利的解放军(意大利语:Corpo Italiano di Liberazione)是意大利皇家陆军
  • 帕特里夏·克拉克森帕特里夏·戴维丝·克拉克森(英语:Patricia Davies Clarkson,1959年12月29日-),美国知名女演员。1959年,克拉克森出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她是杰基·克拉克森和阿瑟·克拉
  • 调所广乡调所广乡(1776年3月24日-1849年1月13日)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萨摩藩的家老。名恒笃,后改广乡,通称笑左卫门。调所广乡出身下级武士家庭,其父为城下士川崎主右卫门基明(兼高)。1788年,成
  • 等松农夫藏等松农夫藏(とうまつ のぶぞう,1896年-4月25日1980年),日本帝国时代海军少将。原为日本帝国海军军需官,后成为会计师,其事务所后被德勤收购。等松出生在群马县,1917年自海军军需官学
  • 毛伯温《安南来威图册》之毛伯温像毛伯温(1482年-1545年),字汝厉,号东塘,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正德戊辰进士,嘉靖朝官至兵部尚书。毛伯温祖籍浙江三衢,宋初,其先在吉州为官,定
  • 中心距中心距是一种表示二物体距离的方式,是指二物体中心之间的距离。若物体为圆柱状,一般是以物体的圆心位置为准。若物体会旋转(如齿轮),则以二物体旋转轴的最短离为准。利用中心距,可
  • 冯逡冯逡,字子产,上党郡潞县(今山西长治市)人,后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西汉官员。冯奉世之子。他的妹妹为汉元帝的昭仪冯媛,哥哥冯野王,弟弟冯参。冯逡通《易经》。年轻时太常察举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