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珠衣(泰雅语:lukkus-kaxa),有宝贵衣裳或金衣裳等意思。在传统泰雅族部落中,贝珠衣不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富有许多泰雅文化意涵的服饰。
由砗磲贝制作而成的白贝珠,再横缀或纵缀装饰在麻织布上,贝珠间彼此并排对齐,有许多种呈现方式,如珠裙、珠衣。一件长版贝珠衣约需要数万粒的贝珠缀饰,最多可达到12万粒,一般可重达约三、四公斤。
贝珠衣是泰雅族独特的衣饰文化。虽形状为裙,但其功用却不在穿着上,有以下几点功能与其背后的社会意涵:
根据1915年《蕃族调查报告书》的记载,位于今桃园县复兴乡的大嵙崁部落过去男方甚至要给女方五十至一百件的珠裙聘礼;若无聘礼,则可用劳力换娶,在婚后须住女方家工作数年,获许可后,才可将妻子带回家。离婚时,妻须还珠裙二十件左右给丈夫。假设若再婚,则只要四、五件珠裙即可。
根据1803年秦贞廉在《漂流台湾秀姑峦之记》书中所描述的,这些贝珠可能系由阿美族妇女所做,再与山上的泰雅族人交易而来。泰雅族传统上即以织布的精巧来评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与才能,织布技巧精湛者,其纹面的部位愈大,地位也愈高;若不会织布,则无法成家。
在台湾原住民的服装中,最贵重的衣服就是泰雅族的贝珠衣。因为它既贵又重,在现存社会中已不多见。直到今天,泰雅族仍是所有族群中最会织布的一族,而贝珠衣的贵重性也可见一斑。
贝珠的来源是砗磲贝,但是现今砗磲贝被列为华盛顿公约的保育类物种,现在开采已是不可能,所以此泰雅族传统工艺渐渐流失。
贝珠衣是两个族群工艺结合的成果,贝珠的来源是阿美族人从靠海的部落采集到的砗磲贝制成,阿美族妇女会将砗磲贝制作成贝珠,而泰雅族的族人即是他们的交易对象。泰雅族人会用不去交换阿美族作的贝珠,经两部落间的交换,再由善常编织的泰雅族妇女,花上数年的时间将贝珠织缀入衣服制成贝珠衣。
由于近年来原住民运动兴盛,许多部落便开始了对自身原住民传统文化的复振运动。而贝珠衣的复振有以下几点案例说明:
在尤玛.达陆的带领下,重制许多泰雅族传统服饰、饰品,包含贝珠衣等,并联络各方资源和台湾各大博物馆的合作。如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新北市立乌来泰雅博物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等。目前多家博物馆均保存、展示重制过程,让原住民族传统工艺的美学与族群文化得以延续。
太鲁阁族艺术家东,冬.侯温带领一群部落的青少年在东华大学内开设贝珠工艺制作营,其特色是选用白瓷来代替贝珠作为材料,课程除了介绍贝珠衣的历史渊源以外,有更多的实务上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