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洛

✍ dations ◷ 2025-04-04 13:52:10 #1915年出生,2005年逝世,美国小说家,加拿大小说家,立陶宛犹太裔美国人,加拿大犹太人,犹太裔美国作家,芝加哥大学校友,芝加哥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国家图

索尔·贝洛(英语:Saul Bellow,1915年6月10日-2005年4月5日),美国作家,也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获得者。索尔·贝洛的代表作为《洪堡的礼物》。

1915年贝洛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俄国—犹太血统的移民家庭,在他的父亲被牵连进一个贩卖私酒的纠纷之后,全家都搬到芝加哥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在芝加哥,贝洛的想像力变得丰富起来,而他的思想也开始萌芽。

他在经历了西北大学的人类学研究、芝加哥的平民生活和被卷入政治纷争的青涩岁月后,索尔·贝洛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写作,中途去了一趟墨西哥,希望拜会被流放的俄国共产主义作家托洛斯基,不幸的是托洛斯基在他到达的前一天被杀了。

贝洛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于1944年发表,紧接着《受害者 (小说)》在1947年出版,在欧洲都引起了巨大反响。然而,在《阿奇正传》(《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年)里,他试着去描绘在大萧条期间芝加哥的第一代美国犹太人的流浪生活,这是贝洛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阿奇正传》是贝洛风格的初次亮相,尽管作者自己并不觉得此书文笔足够成熟,并且马上推出一系列在他看来文字老到,更具美感的文字,它们是1956年的《抓住时机》(《且惜今朝》)和1959年的《雨王亨德森》。后者几乎可以说是他最负盛名的喜剧小说,连同他1964年的作品《赫索格》,是贝洛自己的事业高峰同时也是美国1950年代小说的高峰,令之后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的嬉皮士们却并不喜欢贝洛,他们把他视为墨守成规、大男人主义、种族歧视以及精英意识的代名词。而贝洛的反击是《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年),在里面他嘲弄当时统治着美国社会的嬉皮士作风和浅陋的佛洛伊德世界观。对于现代生活的批判让人们感觉到他逐渐变成了右派,他在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就大行批判之道,人们于是称呼他为一个由激进分子转变了的新保守派。“让我多花点时间来看看这个工作吧,”贝洛说道,“提及私生活,混乱或者几近疯狂;说到家庭,丈夫、妻子、家长、孩子,都困惑而迷乱;再看看社会风气、人际交往以及性行为,更是世风日下。个人混乱了,政府也晕头转向了。道德的沦丧和生活的潦倒是我们长久的梦魇,我们困在这骚动的世界里,被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所困扰。”

无可厚非,贝洛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1975年《洪堡的礼物》的发表间,当然了,他写作生涯中的小小说成果也相当惊人。他的作品远远超出了曾经误解或忽视他的那些新浪潮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所能估计的价值。

正如诺贝尔的获奖理由所概述,贝洛是一个“对于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的作家。“康拉德说得没错,艺术是试着去发现世界,从现实生活中,也从物质中,去发现生活的根本、永恒和精髓。”贝洛的存在就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这位现代的大师级人物,笔耕不辍,并且延续着小说的魅力。他同司汤达、康拉德、狄更斯、福楼拜、德莱塞这些伟大的文字实践者齐名,不以古怪作噱头、不借时髦为卖点,而以其对人性的刻画见长。现在他加入了他们在天堂的聚会,索尔·贝洛需要的惟一的墓志铭是—小说家。

索尔·贝娄有过5次婚姻,五任妻子分别是:阿尼塔·戈什金、亚历山德拉(桑德拉)察恰巴佐夫、苏珊·格拉斯曼、亚历山德拉·约内斯库·图尔恰,以及贾尼斯·弗里德曼。前四次婚姻均以离婚告终。他第一次婚姻生下的儿子格雷格·贝娄成了一名心理治疗师,在2013年,他父亲去世近十年之后,出版了《索尔·贝洛的心:儿子的回忆录》()。贝娄第二次婚姻生下的儿子亚当·贝娄,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非虚构书籍《赞美任人唯亲》()。2000年,索尔·贝娄在84岁时,和第五任妻子贾尼斯·弗里德曼生下了他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女儿。

“贝洛早年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读大学时就练笔写作。至今已发表十多部长篇小说和多种短篇集、散文集、札记。其中小说《晃来晃去的人》、《阿奇正传》、《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星球》、《洪堡的礼物》,一次又一次把贝洛推向廿世纪美国小说创作的高峰。”

1901年:普吕多姆 |1902年:蒙森 |1903年:比昂松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赖 |1905年:显克微支 |1906年:卡尔杜齐 |1907年:吉卜林 |1908年:倭铿 |1909年:拉格洛夫 |1910年:海泽 |1911年:梅特林克 |1912年:霍普特曼 |1913年:泰戈尔 |1915年:罗曼罗兰 |1916年:海登斯坦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1919年:施皮特勒 |1920年:汉姆生 |1921年:法郎士 |1922年:贝纳文特 |1923年:叶芝 |1924年:雷蒙特 |1925年:萧伯纳

1926年:黛莱达 |1927年:柏格森 |1928年:温塞特 |1929年:托马斯·曼 |1930年:刘易斯 |1931年:卡尔费尔特 |1932年:高尔斯华绥 |1933年:蒲宁 |1934年:皮兰德娄 |1936年:奥尼尔 |1937年:马丁·杜·加尔 |1938年:赛珍珠 |1939年:西兰帕 |1944年:延森 |1945年:米斯特拉尔 |1946年:黑塞 |1947年:纪德 |1948年:艾略特 |1949年:福克纳 |1950年:罗素

1951年:拉格奎斯特 |1952年:莫里亚克 |1953年:丘吉尔 |1954年:海明威 |1955年:拉克斯内斯 |1956年:希梅内斯 |1957年:加缪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1959年:夸西莫多 |1960年:圣琼·佩斯 |1961年:安德里奇 |1962年:史坦贝克 |1963年:塞菲里斯 |1964年:萨特 |1965年:肖洛霍夫 |1966年:阿格农、萨克斯 |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 |1968年:川端康成 |1969年:贝克特 |1970年:索尔仁尼琴 |1971年:聂鲁达 |1972年:伯尔 |1973年:怀特 |1974年:雍松、马丁松 |1975年:蒙塔莱

1976年:贝洛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 |1978年:辛格 |1979年:埃里蒂斯 |1980年:米沃什 |1981年:卡内蒂 |1982年:马奎斯 |1983年:戈尔丁 |1984年:塞弗尔特 |1985年:西蒙 |1986年:索因卡 |1987年:布罗茨基 |1988年:马哈富兹 |1989年:塞拉 |1990年:帕斯 |1991年:戈迪默 |1992年:沃尔科特 |1993年:莫里森 |1994年:大江健三郎 |1995年:希尼 |1996年:辛波丝卡 |1997年:福 |1998年:萨拉马戈 |1999年:格拉斯 |2000年:高行健

2001年:奈波尔 |2002年:凯尔泰斯 |2003年:库切 |2004年:耶利内克 |2005年:品特 |2006年:帕慕克 |2007年:莱辛 |2008年:勒克莱齐奥 |2009年:米勒 |2010年:略萨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2012年:莫言 |2013年:芒罗 |2014年:莫迪亚诺 |2015年:亚历塞维奇 |2016年:迪伦 |2017年:石黑一雄 |2018年:托卡尔丘克 |2019年:汉德克

相关

  •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英语:Newton's laws of motion)描述施加于物体的外力与物体所呈现出的运动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定律被誉为经典力学的基础,是英国物理泰斗艾萨克·牛顿所提出的三条
  • 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英语: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作 IC;德语:integrierter Schaltkreis),或称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将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
  • Te碲(原子量:127.60(3))的同位素,其中有4个稳定同位素和2个观测上稳定同位素。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高雄港区土地开发公司高雄港区土地开发公司由台湾港务公司与高雄市政府合资成立,主要业务为高雄港旧港区土地及相关设施之开发。隶属于交通部国营事业。2017年3月29日,台湾港务公司与高雄市政府合
  • 渔港渔港是指具有渔业功能、停泊渔船的港口,例如:捕鱼,又有分近海和远洋两种渔港。一般的大型渔港(第一类渔港)一般设有鱼市场、起卸码头,以及渔船补给(加油、加水、加冰)、鱼货加工、冷
  • 凤眼蓝凤眼蓝(学名:Pontederia crassipes)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雨久花科梭鱼草属的一种漂浮性水生植物。凤眼蓝曾一度被很多国家引进,广泛分布与世界各地,亦被列入世界百
  • 外道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为一个佛教的翻译名词,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释迦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源于其所传真理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外道”这个词最原始的用法乃指
  • 罗格河-锡斯基尤罗格河-锡斯基尤国家森林(英语:Rogue River–Siskiyou National Forest)是一座美国国家森林,位于美国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2004年,罗格河国家森林和锡斯基尤国家森林行政上合
  • 韩日关系韩日关系或日韩关系是指大韩民国与日本的双边关系。1951年10月,韩日双方在美国的积极调解下,开始了邦交正常化的预备性会谈。但由于双方对日占领时期历史问题分歧过大,韩日双方
  • 弗朗西斯科·卡纳罗弗朗西斯科·卡纳罗(Francisco Canaro,1888年11月26日-1964年12月14日),乌拉圭著名的探戈音乐指挥家,作曲家与小提琴家。原名弗朗西斯科·卡纳罗佐(Francisco Canarozzo)。他可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