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胜利主义

✍ dations ◷ 2025-04-25 05:26:19 #最终胜利主义

最终胜利主义(世界语:Finvenkismo)是目前世界语运动中一种理念, 最早可追溯至柴门霍夫(世界语创造者)时期。最终胜利主义的目标是,世界语能够成为全世界的第二语言。一个最终胜利主义者应该为此目标而奋斗。根据某些支持者, 该“最终胜利”可以帮助消除战争,沙文主义以及文化压迫。

近来, 部分世界语者希望“最终胜利”的表述能够改为“最终成功”(世界语:fina sukceso)。因为前者令人联想起战争。

柴门霍夫创立世界语时,就已经立下了令世界语成为每个人第二语言的永远目标。因此可以说,最终胜利主义的起源等同于世界语的起源。在世界语运动的初期,基本所有世界语者都是最终胜利主义者。但是,随着世界语的发展和壮大,世界语社群出现了其他理念。这些理念甚至开始直接对抗最终胜利主义。因此,现代世界语的发展是, 一个世界语者并非必然是一个最终胜利主义者。

在1910年的国际世界语大会上,柴门霍夫强调了两点可能的,达到此终胜目标的途径:

一,是全球公民自觉学习世界语;二,通过政府行为将世界语教学纳入教学系统中。

该两种方式,随着世界语的成熟,亦分别被称为“向上主义”及“向下主义”。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最终胜利主义面临劳马主义的挑战。劳马主义将世界语社群形容为“无国籍,流散的语言少数群体”,支持者致力于世界语文化的构建,而非推广世界语。劳马主义一词来自于1980年第36届国际世界语青年大会上通国的劳马宣言。

随后,劳马主义一词亦被赋予两种意思:一,劳马主义者是不推广世界语的世界语者;二,劳马主义者主张世界语社群是自我选择的语言少数群体,并且支持建立类似国家的制度代表该少数群体。第二种意义更加理想的劳马主义,很多时候亦被称为公民主义(世界语 :Civitanismo)。因为第二种见解同时亦是世界语公民社群的官方意识形态,该组织致力于为流散各地的世界语者建立一个类似国家的代表。

虽然现时大部分世界语者都相当重视耕耘社群内部的文化, 那些使用世界语但是并没有参与推广世界语的世界语者比例亦日渐提升, 但是理想主义化的劳马主义者(公民主义者)在世界语者内部开始自我封锁,因为相对在构建世界语文化上花时间,他们更多时候是在批评最终胜利主义。

作为对劳马主义者的回应,最终胜利主义者随后发表布拉格宣言。布拉格宣言强调最终胜利主义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强调民主交流,语言权利,维护语言多样化以及高效语言教育。

相关

  • 科(英文: family, 拉丁语:familia)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目和属之间,现时生物界约有800个科,科下也分亚科,而在其上亦有总科。亚科是生物分类法的一级,在科和属之间,有时亚科和属
  • 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学(英语:Astrophysics),又称天文物理学,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学,这包括星体的物理性质(光度,密度,温度,化学成分等等)和星体与星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物理理论与方法,天体物理
  • Leipzig莱比锡(德语:Leipzig,索布语:Lipzk)是德国萨克森州第一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第一大城市。位于萨克森州莱比锡盆地中心。它的古称是Lipsia或Lipzk,来源于斯拉夫语Липа,
  • 酵母菌感染念珠菌症(Candidiasis)是假丝酵母属(酵母菌的一种)所造成的霉菌感染,在感染口腔时,就会引发鹅口疮(Thrush)。症状和病征包括在舌头、口腔以及咽喉的部位出现小白点,也可能产生例如酸
  • 理想气体定律在热力学里,描述理想气体宏观物理行为的状态方程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ideal gas equation of state)。理想气体定律表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p509-512)其中,
  • 一条叫旺达的鱼《一条叫旺达的鱼》(英语:A Fish Called Wanda),是上映于1988年的英美犯罪喜剧电影。该片具有浓烈的英式幽默元素。在英国伦敦George Thomason和他的酷爱动物的口吃助手Ken Pile
  • 偶联化合物偶联反应,也写作耦合反应、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
  • 德国居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及战争结束时候,数百万德意志公民(不论民族或是否与纳粹德国有联系)以及德意志裔人(不论国籍)被迫从其他欧洲国家迁徙回德国。受到影响的范围包括前德意志
  • 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俄语:Мир и Прогресс)是一家苏联电台,1964年11月开始广播,苏联解体前后停播。名义上是一家由“苏联群众团体”主办的广播电台,实际是苏联官方的一
  •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马伯利诉麦迪逊(Marbury v. Madison,5 U.S. 137 (1803))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803年判决的一个案例。庄园主马伯利由于上届政府的疏忽,而未收到“太平绅士”的委任状,而继任政府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