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

✍ dations ◷ 2025-04-25 07:37:19 #物理学,磁学

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英文: De Haas-van Alphen effect);是指纯金属晶体的磁化强度随外加磁场的增加而发生振荡的现象。它是一种量子力学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物理原因是由于金属晶体的电子能态的“朗道量子化”引起的。此时金属的电子在磁场中,只能以一系列轨道量子化状态存在;由于电子占有朗道量子化状态的数目随磁场而改变,因此,移动磁场,就可观察到金属晶体的磁化强度随磁场倒数而周期振荡。

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是由约翰·德哈斯和他的学生范阿尔芬于1930年发现的。

要在高磁场强度和低温下,金属才会出现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在这样的条件下,金属的其它一些性能,如电阻(称为舒伯尼科夫-德哈斯效应)和比热等也发生振荡。

相关

  • 精算师精算师(英语:Actuary,由《美国传统词典》释义,在拉丁语中为“secretary of accounts”之意)是处理风险及不确定性的金融风险的商业性职业。精算师专注于其中的复杂性,数学和机制,因
  • 三磷酸鸟苷鸟苷-5'-三磷酸,(缩写GTP),系一类嘌呤类核苷三磷酸。它可以在DNA复制期间的DNA转录过程中作为RNA生物合成的底物。它的结构与含氮碱基鸟嘌呤相似,唯一的不同是GTP连有一个核糖基
  •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卡瓦耶罗(西班牙语: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西班牙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
  • NaClOsub3/sub氯酸钠(化学式:NaClO3)是一种氧化剂,为白色晶体,可溶于水。加热熔融300℃以上分解,放出氧气,为强氧化剂;对热不稳定,易潮解;与磷、硫及有机物相混,遇热、摩擦或撞击,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
  • MoOsub2/sub(NOsub3/sub)sub2/sub硝酸双氧钼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MoO2(NO3)2。可由无水硝酸和钼酸反应得到;或者由五氯化钼和五氧化二氮在四氯化碳中的反应制得。它和石墨加热可以反应。
  • 口利左香肠乔利佐(西班牙语:Chorizo,葡萄牙语:chouriço)俗称“西班牙香肠”,是一种起源于伊比利亚的猪肉香肠,通常使用猪肠作为肠衣。因为有着不同的种类,在食用前可以选择对其进行烹调与否。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1BOR· transcription coactivator activity · protein binding · zinc ion binding ·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binding · SUMO binding · protein homodimeriz
  • 致命女郎致命女郎(法语:femme fatale、国际音标:)是文学上用来分类以自身的魅力诱使目标(多数是男人)沉溺的女性,而为之倾倒的人多数是下场悲惨如失去社会地位、家庭、政权甚至是自己的性命
  • 近交系动物近交系动物(英语:Inbred Strain Animals)是指经过至少连续20代的、完全由同胞兄弟姐妹交配、或者亲代与子代交配而培育的、近交系数大于99%的动物品系。在近交系中,所有个体都可
  • 水坑 (无线电)水坑指在电磁波谱从1,420到1,666兆赫兹之间极度沉寂的波段,所对应的波长分别为21至18厘米。该术语是由伯纳德·奥利弗在1971年提出的。 羟基谱线的最强辐射位于18厘米处,而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