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鲍氏南方古猿
✍ dations ◷ 2025-10-29 17:04:26 #鲍氏南方古猿
鲍氏傍人(学名:Paranthropus boisei)为人科傍人属的一种,是早期的人族及最大的傍人。他生存于260-120万年前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东非。他最初被命名鲍氏东非人,及后被更名为鲍氏南方古猿,而最终被分类为鲍氏猿人。玛丽·利基(Mary Leakey)于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颅骨,编号OH 5,化名"Nutcracker Man",估计是属于175万年前,有南方古猿的特征。玛丽及其丈夫路易士·利基(Louis Leakey)将这个标本命名为鲍氏东非人,以纪念其资助者查尔斯·鲍伊斯(Charles Boise)。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认为鲍氏傍人是首个人族使用石器工具。理查亦于1969年在近特坎纳湖的库比福勒化石遗存发现了另一个鲍氏傍人的头颅骨。鲍氏傍人的颅腔很小,约有500-550立方厘米,仅大于阿法南方古猿及非洲南方古猿。他的头颅骨结构适合咀嚼,并有很多现今大猩猩的特征,例如:位于头顶的矢状嵴。鲍氏傍人生活在大草原地区。雄性重68公斤,站立时高1.3米;雌性重45公斤,站立时高1.05米。后方的臼齿相对较大,是现今人类的两倍。有些学者指鲍氏傍人的头颅骨及牙齿形态显示他们是吃粗糙的伥物,例如坚果及种子,也有学者认为他们以草为食。于1993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鲍氏傍人的化石。这个化石是部分的头颅骨,编号KGA10-525,可以追溯至140万年前。这是已知最大及在埃塞俄比亚唯一发现的鲍氏傍人头颅骨标本。最古老的鲍氏傍人标本是在奥莫河谷发现(编号L. 74a-21),估计属于230万年前;最近代的标本则是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编号OH 3及OH 38),属于120万年前。
相关
- 同音词同音词(Homonym)是指语言中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词汇。汉语中,由于习惯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节语素,因此,汉语中除同音词外,还有同音字的概念,也就是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
- 专性需氧专性需氧微生物(英语:obligate aerobe)是一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存活的微生物。这类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糖类或脂肪转化为其生活所需的能量,在其呼吸中,氧被用作电子传输链的末端电
- 发酵发酵作用(英语:fermentation)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
- 联合国系统联合国系统是对联合国及其关联机构的总称,其中部分机构在联合国成立前就已存在。包括:联合国主要基于6个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独立的组织外,联合国的各机构还经常下设机构负责专门
- 超音波检查医学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超声诊断学)(英语:Medical ultrasound)是一种基于超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使肌肉和内脏器官等软组织可视化,包括其尺寸、结构和病理学病灶。产科超声检查广
- 电动力学经典电磁学(英语:Classical electromagnetism)或经典电动力学是理论物理学的分支,通常包含在广义的电磁学,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主要研究电荷和电流的电磁场及其彼此
- 行星运动的定律开普勒定律是由德国天文、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所发现、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
- 氏氏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八十三个(四划的则为第二十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氏部归于四划部首。氏部通常是从上、下、左方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
- 裂缝喷发口裂缝喷发口(英语:Fissure vent),也称为火山裂隙或裂隙喷发,是一个线状的火山口,熔岩能通过它喷发,通常没有任何爆炸活动。喷发口宽往往是几米宽,并且可能长达数公里。裂缝喷发口可能
- Hsub3/subAsOsub3/sub亚砷酸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3AsO3。它可由三氧化二砷溶于水制得,只能存在于水溶液中,还没有分离出纯酸,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结构为As(OH)3。亚砷酸为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