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字了一,原名王祥瑛,广西博白人,中国汉语语法学家、翻译家、诗人、散文家,在声韵学、训诂学等语言学领域亦有贡献。
据说王力家境贫困,初小辍学。1911年考入博白高小。1914年高小毕业。
1924年就读于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班,第二年转学进入私立上海国民大学本科。
1926年凭借自学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赵元任先生非常欣赏王力,与之深交。
1927年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在巴黎期间翻译文学作品以作供养,结识当时在上海商务印书局的叶圣陶先生。
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
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曾兼任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他还曾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主张汉字拉丁化,在其主要著作中多次推崇,要求简化汉字并且推行汉语拼音,以求将来逐渐达到全民汉字拼音化,便利“国际友人学习汉语”,预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也正是汉语在全世界传播的时代”。
在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力曾被当作右派与“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批判。
从1933年起到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抗战年代里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王力从没停止过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设有“王力文库”收藏王力的14架藏书,供语言学专业教师参阅。
为了促进中国语言学科的发展,王力生前捐献出其《王力文集》全部稿费人民币十万余元,设立了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
王家可说是书香门第:父亲王炳如,为晚清秀才;曾祖父王文田,清朝贡生,客家人。
王力原配秦氏祖瑛,生子秦似(原名王缉和)、王缉平、王缉国(女)(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和王力的三侄王缉民合成“和平民国”)等3人。现夫人夏蔚霞(于2003年10月7日在北京去世),有5个儿女,分别是王缉志、王缉惠(女)、王缉慈(女)、王缉思、王缉憲(5人名中都有“心”字)。
王力的论著汇编成《王力文集》。
王力也在汉语方言上用力颇多 ,他既著有对具体方言的调查研究 ,也结合音韵学研究,以及推广普通话的实际需要,拓宽了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领域 。
在具体方言的研究上,王力着重粤语,尤其是广西博白粤语,即他的母语。王力于1931年在法国著成《博白方音实验录》,详细描述了广西博白粤语的音系。后续研究也与王力先生的结论一一符合。与钱淞生教授联合著作的三篇调查报告,《东莞方音》、《珠江三角洲方音总论》、《台山方音》。三篇报告,除了因为方言的自然演变,发音人之间的不同,处理方法的差异外,与稍后进行的研究相差很小,并且,他准确地描绘出了这三种方言的主要特点。
王力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综合了古代语言研究成果和西欧语音学,兼识八国语言。在继承中国两千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以西方诗律学为参照系、用技术定量分析手段总结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人,他为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提供了比较宽泛的基本范式。
王力先生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汉语语音、语法、训诂、文字、词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在音韵学方面成就最大。在将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写了1000多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00篇。著作中中不少被译为美、英、法、日、俄等多国文字,列为研究生必读之书和汉语基础课教科书。
王力先生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赵元任之后,和罗常培同期著名汉语语言学家。
北京大学保留燕南园60号王力旧居,现已改为北大工学院办公室。王力和胡适、朱光潜、周培源、冯友兰等人合列“北大名家名师”,是北大人所最为自豪的学者之一。
王力的故乡广西玉林市在本市文化广场建立王力纪念雕塑。(博白在玉林市辖区内)博白修缮王力故居,建立博白王力中学。希望王力的治学精神再次在故乡展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