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王国(丹麦语:Kongeriget Danmark)自1920年以来就基本以现有领土的形式存在,尽管其与加拿大的最后一次领土争端直至2022年6月14日才结束。
丹麦王国的以前唯一陆地边界是丹麦本土与德国的边界(英语:Denmark–Germany border),该边界长约为68千米(42英里);而随着与加拿大解决了汉斯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后,丹麦王国的构成国格陵兰与加拿大平分汉斯岛,因此丹麦现在与加拿大也有一条长约1.2千米(0.75英里)的陆地边界。而与瑞典的领海(即20海里(37千米)区)边界(英语:Denmark–Sweden border)沿厄勒海峡划分,长度约115千米(71英里)。而丹麦在波罗的海的边界则分别和联邦德国、瑞典于1980年代划定;而和波兰则在2018年划定。
丹麦王国(含丹麦本土、格陵兰和法罗群岛)的专属经济区(即200海里(370千米)区)与挪威、瑞典、波兰、德国、荷兰、英国、冰岛和加拿大相接。
随着卡尔马联盟在1523年解体,瑞典与丹麦-挪威分别成为独立国家。而直到1658年,现属于瑞典的旧省斯科讷、布莱金厄和布胡斯(1645年前属于哈兰)都还属于丹麦,因此当时的丹麦-瑞典边界横跨现在的瑞典南部。但后来根据《罗斯基勒条约》,这些地区在1645年和1658年分别被割让给瑞典;两国最后以厄勒海峡确定为国界。而现在挪威-瑞典边界(英语:Norway–Sweden border)则与丹麦-挪威和瑞典的边界一致,直至1814年丹麦-挪威解体为丹麦和挪威两国独立国家。根据《基尔条约》,丹麦保留了对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的占有。1918年,冰岛与挪威联合成为一个共主邦联王国;但冰岛随后又在1944年宣布独立并成为一个共和国。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在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大背景下而变得尖锐起来。在普丹战争之后,根据《1864年维也纳合约》的规定,石勒苏益格被划归给普鲁士并在1866年建制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而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根据1920年2月和3月举行的石勒苏益格公投结果,石勒苏益格地区分裂成两块分别归属丹麦和德国;这也成为目前的丹麦-德国边界(英语:Denmark–Germany border)。
丹麦与南日德兰半岛(英语:Southern Jutland)(即北石勒苏益格)的合并被写入丹麦法律并于1920年7月9日签署生效。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个国际委员会划定了丹麦与德国的新边界。1922年的丹麦-德国协约解决了与边界维护、弗伦斯堡峡湾(英语:Flensburg Firth)捕鱼、边界上部分维兹河(英语:Vidå)堤坝以及新边界上各社区的地方事务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于1940年到1945年被纳粹德国所占领。但在战前,两国的边界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1958年北欧护照联盟的成立取消了北欧国家之间的护照检查;然而直至《申根既有规范》在2001年生效之前,丹麦与其他北欧国家间的海关检查依然有效。随着2015年欧洲移民危机的加剧,瑞典开始收紧本国边界;它要求承运人在丹麦-瑞典边界的丹麦一侧进行身份检查,并同时保留瑞典境内的边境管制。作为对瑞典政策的反应,丹麦也加强了对德国边界(英语:Denmark–Germany border)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