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印度民族大起义
✍ dations ◷ 2025-10-30 15:28:27 #印度民族大起义
哗变的印度兵被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剿除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尼泊尔21个印度土邦:印度民族起义指1857-1858年期间印度反对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的一次失败的大型起义。学界对此次起义的名称不统一,另有印度叛乱(Indian Rebellion)、印度哗变(Indian Mutiny)、印度土兵兵变(Sepoy Mutiny)、大叛乱(The Great Rebellion)、1857年叛乱(Revolt of 1857)、印度暴动(Indian Insurrection)、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First War of Independence)等称谓。此次起义起因在学界众说纷纭,直接导火线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士兵里盛传有关猪油的谣言,演变成反抗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土兵和正规英兵施予差别待遇。东印度公司与21个土邦联手讨伐哗变军队,最终虽被剿除,惟公司管理印度的商业、军事体制亦因而被废,东印度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印度自此置于大英帝国内阁印度事务大臣直属,称英属印度,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正式覆灭。1877年,英女王维多利亚兼任“印度女皇”(英语:Empress of India),以继承印度的皇统的方式,正式称帝。印度自此被并入大英帝国版图长达89年,至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为止。土邦王公各有政治投机,旁遮普的锡克王公予以武器和人力补给;海得拉巴、迈索尔、克什米尔、特拉凡哥尔等大邦名义上顺从东印度公司。一些小邦如阿瓦德和瓜廖尔则与印度兵同一阵线,另一个小邦占西邦的占西王后亲身上阵却堕马被杀,因为为民捐躯而成为传奇;印度兵众队各自为战,尽管推举了大权旁落的突厥-蒙古裔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名义上统率各军,实则没有总司令,但莫卧儿帝国皇帝出山也催使一直受伊兰斯教迫害的锡克教土邦站在英国兵一方。至1858年大致剿除(残存零星抵抗持续至1859年)。战事最初起于于密拉特,后蔓延至北印度和中印度广泛地区。双方主要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中央邦、北方邦以及德里一带交战。战事大大动摇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此等地区的管治,惟东岸和西岸重要商港孟买、孟加拉、马德拉斯未受太大波及。至1850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已控制了印度次大陆的绝大部分,开始对现代化运动,如设置司法系统、土地产权法改革、修铁路等,亦有西化运动诸如宣扬基督教等。虽促进了印度经济,但推行过程中破坏传统,激化了与当地人的矛盾。由于人口数量上的悬殊差别,东印度公司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保证贸易利益,不得不开始依靠当地人统治当地人,建立了雇佣当地“土兵”的雇佣军制度,称为西帕衣团(印地语:shipahi),士兵多为“土兵”,而军官则由专门设立的学校训练的英国人担任。到1857年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三个英国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队,“土兵”的总人数已经远超英国正规军,共有二十万西帕衣兵,而英国士兵只有四万人。东印度公司招收各种种姓阶层的印度人,而不是按照传统用婆罗门和刹帝利担任战士;此外东印度公司给予西帕衣兵的待遇相当不公平,工资很低,并且他们参加远征时(如往阿富汗或缅甸等帮助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时),必须自己支付旅途费和行李运费。特别是1856年远征缅甸参加英缅战争,按照印度传统,如果前往缅甸会导致丧失种姓和被逐出所在群落。很多土兵对此非常不满。而战斗结束后,东印度公司又开始取消雇用兵的原有的一些权利,减少他们的薪水,并规定职务升级不能超过中士。相比之下,英国士兵住在舒适的房子,印度土兵却只能住简陋的帐篷。导火线则是关于子弹润滑油的传言:1857年初开始在雇佣兵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东印度公司以猪油、牛油混合的润滑油涂在来福枪(步枪)的子弹纸皮包装上。由于印度教视牛为神灵忌食牛肉,而伊斯兰教则视猪为污秽之物,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装弹之前,士兵又必须用牙齿来咬破来福枪子弹的纸皮,因而,主要拥有这两大信仰的士兵们都拒绝使用这些子弹。东印度公司称此说法只属谣言,并且已经换了新的用蜡作润滑剂的子弹。但印度兵依然怀疑润滑油不干净,拒绝咬掉新枪支所使用涂了润滑剂的子弹壳。3月29日,第34团的一名士兵Mangal Pandey攻击了他的英国中士,并杀死了另一名士官长,随后开枪自尽未遂,但被判死刑并在4月8日被绞。东印度公司决定取消这个34团以作为集体惩罚,从而激化了矛盾,引起其他团的士兵不满。1857年5月9日,第3轻骑兵团85名印度士兵因拒绝使用子弹,英国人把他们关进牢狱,判处10年苦役。这惩处触怒了他们的伙伴,5月10日,处于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率先暴动,救出第三轻骑兵团士兵,并攻击欧洲人居住区。他们击毙了英国军官,杀死所见到的欧洲人和土著基督教徒,并烧毁房子。在密特拉的英国兵共有2083人及12门野战炮,印度兵则有2500余人。当地的英国军官也许觉得可以控制局势,并没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国守军,英军的指挥失误加上行动缓慢,印度兵的骑兵团部队得以向首都德里胜利进军。印度士气大振。5月11日攻抵德里后,当地的印度人纷纷加入,攻击红堡并打死了5名英国人。在哗变军队的拥戴下,早已名存实亡的统治者,居住在红堡中的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尔·沙·扎法也宣布接受推举,名义上统率战事全局。西帕衣团则继续在各地攻击英国人和基督教徒。起义迅速扩及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二的地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造反者由各方势力组成,他们内部的看法并不一致。许多印度人加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恢复蒙古人治下的莫卧儿帝国或者印度教国度马拉塔帝国。英国人在1853年占领了詹西地区,詹西王妃拉克希米·拜伊亲身上阵反抗,坠马被杀。许多伊斯兰教徒则为了宗教原因而参加反抗运动。也有印度人不支持发动战事。如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就由于历史上所受的宗教迫害,对伊斯兰的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如今他们与英国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同样与英国人站在一起的有尼泊尔的廓尔喀兵团。在北部Oudh地区,逊尼派也不希望莫卧儿帝国复位。在印度南部地区,由于当时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所以只有零星反抗,而没有大规模的起义活动。这些情况使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国人最初反应迟钝,没能马上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最后,两个兵团从密拉特和西姆拉出发,进攻德里,与此同时,另一些英国部队从其它地区被调往印度前去增援。英军在行军近两个月后,在德里附近的Badl-ke-Serai村交战,哗变军队退守德里。在这座大城市里,哗变军队轻易得到援军和粮食,而英国军队则为数不多,也无法一举攻占德里,双方僵持。直到9月中旬,英军得到了增援,才再次发动进攻,重新夺回了德里。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被俘,随后被英国人放逐到缅甸。莫卧儿帝国早已名存实亡的统治,从此正式终结。其它地方的动乱到1858年被英国人逐一平定,零星的游击战持续至1859年被剿除。此次兵变最直接的结果是莫卧儿帝国从此正式终结,而英国政府也撤销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体制,改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另外,英国也汲取以往殖民统治的教训,英印间开始有了协商的政策,英国强加的社会标准与印度教社会产生对立(如,解除印度教妇女再婚合法障碍的法令)。
相关
- 大肠埃希氏杆菌大肠杆菌(学名:Escherichia coli,通常简写:E. coli)是人和动物肠道中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中的0.1%。大肠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
- 圣安东尼奥圣安东尼奥(英语:San Antonio)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南部,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排在休斯敦之后),同时也是美国人口第七多的城市。据2005年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圣安东尼
- 脑室脑室为脑内部充满脑脊液的一组腔隙结构。它延伸至脊髓形成中央管。脑室内表面覆盖有上皮状的室管膜。脑室系统由四个脑室组成:脑室之间的孔洞也包括在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由各脑
- 全字母句包含有字母表中所有字母并且言之成义的句子称为全字母句(英语:pangram或holoalphabetic sentence,希腊语:pan gramma(意为“每一个字母”))。全字母句被用于显示字体和测试打字机。
-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英语: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也称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用来治疗抑郁症
- 齿音齿音(或舌尖前音、舌齿音)是舌尖音的一种。发音时,舌尖接触上门牙。若发音时舌尖在上门牙和下门牙之间则又称为齿间音(Interdental)。齿擦音(国际音标为θ和ð)出现在英语、冰岛语
- 素问《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释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褚征在《褚氏遗书》
- 第戎美术馆第戎美术馆(法语:Musée des beaux-arts de Dijon)是法国第戎的一座美术馆,位于勃艮第公爵宫建筑的右侧东部部分。美术馆创建于1787年。美术馆的藏品虽主要以勃艮第公爵的藏品为
- 执法人员法国执法机构或法国警察部队分为国家及地方层次,三间国家层次执法机构、及各法国市镇有权成立所属市警察。 法国内政部成立直属的巴黎警察厅,及由法国国家警察提供首都巴黎的
- 先天免疫先天免疫系统(英语:Innate immunity)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非专一性防御,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及相关机制,可以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抵御外来感染。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会非特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