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秃发,古代鲜卑氏族之一,为拓跋部的族长,拓跋部单于的家系多属于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内的许多拓跋国家。在北魏时,采取汉化政策,改姓元,唐朝之后拓跋氏族逐渐汉化,被融入汉人之中。
鲜卑旧有的氏族,分为三十六部与九十大姓,在拓跋毛时,拓跋氏与三十六部结盟,形成拓跋部,消灭了其余九十大姓。拓跋氏成为族长,也因此成为北魏王族的开始。拓跋诘汾时,其长子秃发匹孤成为河西鲜卑首领,其拓跋力微则继续为部落首领。因此分支出秃发氏一支,秃发与拓跋,可能是同音异译。
唐朝皇室认为,其祖先李虎出身南北朝大族陇西李氏,为老子李耳后代,因此以老子后裔自居的唐朝皇室于佛道之争时偏袒道教。和尚法琳宣称李唐皇室为拓跋氏之后。由此触怒皇室,被流放益州而死。刘盼遂与王桐龄认为李渊家族应为拓跋氏后裔,但后来因陈寅恪后两篇研究之更正,认为李唐出自赵郡李氏,而取消了自己的观点。
一般认为突厥用桃花石称中国,来源即“拓跋”一词。但值得指出的是,汉文中的“拓跋”与后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音:桃花石)并无关系,据李盖提和台湾学者林安庆的研究,拓跋实质上为两个阿尔泰语系词汇所组成,即tog(拓)和beg(跋,即贝伊),tog有尘土、泥土之意,beg为氏族和部落首领,两者皆为后世突厥的官号。林安庆还发现,今日厦门话(闽南语闽台片)中的“拓跋”发音,与这两个对应词汇几乎没有分别,并接着补充汉字“拓跋”二字并不是后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对音转写,而是tog和beg这一复合词组的对音转写,其词义正是土地之主人,完全证实了北魏官方史书《魏书》开编中的“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