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

✍ dations ◷ 2025-08-07 22:04:39 #2006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
科菲·安南潘基文2006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旨在选出一名新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接替任期将于2006年12月31日结束第二届任期的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此次选举共有七名候选人,来自韩国、印度、拉脱维亚等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7月24日至10月2日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意向性投票。作为拥有否决权的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唯一共同支持的候选人,时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在投票中一直领先。在最后一次意向性投票后,所有其他候选人均退出了本次选举,安全理事会遂于10月9日进行了正式投票并将其结果转交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十五章,联合国秘书长由安全理事会推荐并由联合国大会委任,故秘书长人选受五个常任理事国是否行使否决权影响。其后,其他程序规则和公认惯例也补充了《宪章》内订定的遴选规则。因联合国秘书长限期只能连任一次的不明文规定,故已经连任一次的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被排除在此次选举外。在上任秘书长连任两届后,会透过区域轮换制在其他大洲选择新任秘书长,且新任人选不会出自五个常任理事国。候选人的英语和法语程度也经常被视为一种非必要的优势。安理会私下会进行一系列的意向性投票,以评估理事国对每位候选人的支持程度。当有候选人领先时,将会对常任理事国进行另一次意向性投票供他们行使否决权。没有被五国任意其一否决,并达到至少9票的最高票候选人被认为是最可能的人选。其后,安全理事会会进行正式投票以公布人选,而大会则会在其后投票决定是否接受安全理事会的建议。由于自1971年来自缅甸的吴丹卸任秘书长后,故按照不明文的区域轮换制,此届秘书长很大机会由来自亚洲国家的候选人当选。有不少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包括拥有否决权的中国)都表示它们只会支持来自亚洲地区的候选人。鉴于秘书长一直以来都由男性担任,平权组织“现在就要平等”(Equality Now)发起以女性当选秘书长为目标的运动并锁定18位合资格的女性候选人,包括维拉·薇契-斐柏嘉、路易丝·艾伯、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塔里娅·哈洛宁。该组织亦指出昂山素季、绪方贞子、纳费斯·萨迪克、陈方安生等适合成为候选人的亚裔女性。女性秘书长的想法亦得到了科菲·安南及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博尔顿的支持,但最终并无亚裔女性获推荐参与此次选举,唯一的女性候选人则是由东欧三国提名的维拉·薇契-斐柏嘉。共有7人正式地被提名为此次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官方候选人:另外,有评论员亦提出数位可能但并没有参与竞选的候选人。其中包括比尔·克林顿(前美国总统)、让·克雷蒂安(前加拿大总理)、安华·依布拉欣(前马来西亚副首相)、吴作栋(前新加坡总理、时任内阁资政)、菲德尔·瓦尔德斯·拉莫斯(前菲律宾总统)、若泽·拉莫斯·奥尔塔(时任东帝汶总理、诺贝尔和平奖得奖者)、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前波兰总统)及托尼·布莱尔(时任英国首相)等。由于设有秘书长不可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公民担任的不明文规定,事实上比尔·克林顿和托尼·布莱尔并不符合参选资格。安全理事会分别在7月24日、9月14日、9月28日、10月2日举行了意向性投票。15个理事国会在投票中对官方候选人投下“赞成”、“不赞成”或“无意见”,潘基文在四次意向性投票都处于领先地位,夏希·塔鲁尔则位列第二。在最后一次投票,中、英、美、法、俄等五个常任理事国在红纸上面进行投票,以让它们行使否决权,而余下的十个非常任理事国则使用白纸投票。潘基文是在7位候选人中唯一没有获得否决票的候选人。印度举荐的候选人夏希·塔鲁尔虽在前往北京寻求支持时得到中国不会阻止其成为秘书长的保证,但在另外两次拜访白宫时却未有得到另外一位手持否决权票的美国政府支持,最后在美中博弈的因素下由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在投票后,夏希·塔鲁尔退出了是次选举。贾扬塔·达纳帕拉和阿什拉夫·加尼先后在9月30日和10月4日宣布退出竞选,维拉·薇契-斐柏嘉与素拉革·沙提拉泰则在10月5日宣布退选。由于除潘基文外的所有候选人均已退选,安理会遂于10月9日展开正式投票后转交大会。潘基文在10月13日被大会任命为新任秘书长。除非得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反对,联合国秘书长传统地会在第一次任期结束后自动参与重选,潘基文在五年任期即将结束之际的2011年遂自动进入了重选程序。在该年6月16日,安理会进行了非正式磋商,并于翌日在没有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的情况下通过第1987号决议,推荐潘基文继续任期直至2016年年末。联合国大会遂于6月21日通过第65/282号决议,确认潘连任为秘书长直至其第二任任期在2016年结束。

相关

  • 迈蒙尼德迈蒙尼德为摩西·本·迈蒙(希伯来语:משה בן מימון;阿拉伯语:أبو عمران موسى بن ميمون بن عبد الله القرطبي الإسرائيل
  • 哥伦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语:Cristóbal Colón;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1451年-1506年5月20日)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在西班
  • 氯胺酮氯胺酮(英语:Ketamine),俗称小姐、K仔、K粉、K他命、克他命、恺他命,在台湾,经常被称为裤子(相对于衣,衣代表的是Ecstasy 的第一个字母)、下面(相对于穿在上面的衣服),一种非鸦片系麻醉
  • 反复性风湿症反复性风湿症(英语:Palindromic Rheumatism;PR)是一种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反复发生”且会“自己消退”的“关节”和“关节周边”的发炎反应,即关节炎或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发炎(风湿
  • 胃壁细胞胃壁细胞((gastric) parietal cells)又称壁细胞、泌酸细胞,为分泌盐酸及内在因子之上皮细胞。这些细胞都位于胃之胃底(gastric fundus)衬里中之胃腺体(gastric glands)里。它们含
  • 时间轴直至2018年4月,联合国核准及部署了71个维和行动,并不包括如朝鲜战争、波斯湾战争等在联合国核准底下进行的军事介入行动。在联合国宪章中赋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权力和责任,要
  • 国民保健署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英语: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是对英国以下四大公型医疗系统的统称: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经费主要来自全国中央税收,用以向公众提供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 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设计(英语:User interface design,UI),又称用户界面工程,指的是在用户体验和交互的指导下对计算机、电器、机器、移动通讯设备、软件或应用以及网站进行的设计。 用户界面
  • 平民保育团平民保育团(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CCC)是美国在1933年至1942年间,对19至24岁的单身救济户失业男性推行的以工代赈计划,这些救济户都是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失业、难以找到工作
  •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拉迪诺语:Baruch de Spinoza,拉丁语: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