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自由党

✍ dations ◷ 2025-02-24 05:15:52 #1990年俄罗斯建立,1990年建立的政党

人民自由党(俄语:Партия народной свободы、英语:People's Freedom Party; PARNAS)是俄罗斯的政党。

1990年11月,苏共民主党纲的成员们对该党不愿改革的态度大失所望,成立了俄罗斯共和党。其联合主席包括前总理卡西亚诺夫、前副总理和前右翼势力联盟主席涅姆措夫、前共和党领导人雷日科夫。俄罗斯共和党加入了支持民主运动的伞式组织“民主俄罗斯集团”。俄罗斯共和党和1990年初成立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关系密切。由于两党有着相似的计划,两党曾经试图合并。俄罗斯共和党的计划被描述为自由和务实。但是,和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一样,俄罗斯共和党内部也有思想派系: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自由主义到自由保守主义。

俄罗斯共和党和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在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派系。同社会民主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共和党参与了1991年夏天形成的民主改革运动,其中包括思想自由的干部职务名称表制度成员,如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加夫里尔·波波夫。俄罗斯共和党最初既支持叶戈尔·盖达尔的经济改革,也支持同最高苏维埃有冲突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后来,一些俄罗斯共和党领导人对叶利钦提出了更多批评。1993年10月,由于对民主俄罗斯集团政策存在分歧,俄罗斯共和党离开了该集团。

在1993年新当选的议会中,俄罗斯共和党一共取得了12个席位:俄罗斯统一民主党“亚博卢”内的5个共和党席位和俄罗斯民主选择党(英语:Democratic Choice of Russia)的7个席位。在1995年的立法选举中,俄罗斯共和党加入到帕姆菲洛娃-古列夫-N·莱森科集团内参选,但是未能越过5%的基准。尼古拉·李森科和埃拉·亚历山德罗芙娜·帕姆菲洛娃(英语:Ella Pamfilova)通过多数选区各赢得一个席位。

1998年底,尼古拉·李森科仍然任俄罗斯共和党主席,并且加入了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卢日科夫领导的祖国-全俄罗斯,而俄罗斯共和党一些基层组织则和成长党或谢尔盖·弗拉季连诺维奇·基里延科领导的新军(New Force)等小规模自由党合作。

1999年,尼古拉·李森科在一个多数选区赢得了议会席位。2002年,该党改组为俄罗斯共和党。

相关

  • 宋大祥宋大祥(1935年-2008年),中国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推动中国蛛形学的发展和奠定中国现代蜘蛛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浙江省绍兴市人。宋大祥历任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副所
  • 正片正片(英语:Positive Film)为底片的分类标准之一,胶片功能类似相纸,利用负片冲印得到正像显影,但不像负片和反转片是摄影胶片;由于以反转冲洗法(Reversal Process)的反转片(Reversal fi
  • 南加利福尼亚州加州南部(Southern California)是美国加州南部的超级城市区,范围包含大洛杉矶地区及大圣地牙哥都会区。加州南部范围从文图拉延伸至圣地牙哥,其南端则是美墨边境。
  • 图路斯·荷提里乌斯图路斯·荷提里乌斯(Tullus Hostilius),罗马王政时期第三任国王。
  • 全胜全胜(梵语:संजय)在摩诃婆罗多中是持国的重臣,负责为国王汇报。俱卢大战前夕,持国希望得到毗耶娑的协助,但又不想自己目睹骨肉相残的战况,结果毗耶娑赐予全胜成为开天眼的全知者
  • 计算机软件伦理机构计算机软件伦理机构(コンピュータソフトウェア倫理機構,)是日本的一家以成人游戏为重点对象,对计算机游戏进行分级的一般社团法人。简称软伦(ソフ倫)或EOCS。软伦对游戏的审查属于
  • 米哈伊尔·奥斯特罗格拉德斯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奥斯特罗格拉德斯基(俄语: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Остроградский;乌克兰语:Михайло Васильович Остро
  • 卡诺达尔卡诺达尔(Kanodar),是印度古吉拉特邦Banas Kantha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1128(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1128人,其中男性5615人,女性5513人;0—6岁人口1627人,其中男868人,女759人;识
  • 泰努达姆-丘姆-卡特哈拉泰努达姆-丘姆-卡特哈拉(Tenu Dam-cum- Kathhara),是印度贾坎德邦Bokaro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0443(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0443人,其中男性10776人,女性9667人;0—6岁人口3789
  • 约翰·卡本特作品列表约翰·卡本特(英语:John Carpenter)是一位美国男导演、监制、编剧、演员和作曲家。该表列出卡本特的作品。^ I标记代表担任剪辑师。 ^ II标记代表担任未挂名的角色。 ^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