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萩

✍ dations ◷ 2025-05-18 02:02:50 #1937年出生,在世人物,台湾诗人,何姓,国立台中技术学院校友,台中市人,吴三连奖得主

白萩(“萩”,拼音:qiū,注音:ㄑㄧㄡ;1937年-),本名何锦荣,台中市人,毕业于省立台中商职,台湾诗人。

白萩早期曾受日文教育,初中时受张自英的诗集《黎明集》和《骨髓里的爱情》启笛,1952年即投入新诗创作,于台中《民声日报‧副刊》投稿。1954年转向《公论报》上的蓝星周刊大量投稿其创作。1955年更以《罗盘》获得中国文艺协会第一届新诗奖,与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诗人”称号。三年后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蛾之死》。

白萩1956年曾加入纪弦“现代派”,《蓝星》诗社,接任《创世纪》编委。1964年白荻与林亨泰等人共同创组笠诗社,发行《笠》双月刊,与韩日诗人合作,编辑出版《亚洲现代诗集》。曾获吴三连文艺奖,荣获台湾诗奖,台中市大墩文学奖文学贡献奖。著有诗集《蛾之死》、《风的蔷薇》、《天空象征》、《白荻诗选》、《香颂》、《诗广场》、《风吹才感到树的存在》、《自爱》、《观测意象》及诗论集《现代诗散论》等多种。

白萩自述其创作历程可简单划分四个阶段:《蛾之死》是第一阶段;《风的蔷薇》是第二阶段;《天空象征》、《香颂》、《诗广场》是第三阶段;《观测意象》是第四阶段。白荻在语言上通过重新铸造和组合,使读者思想活脱脱地呈现于文字的结构里,且不堆叠虚华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韵味,想像力致密,致力探讨生命,富悲剧精神。

叶石涛评论:“白萩的诗富独创性,语言鲜活,他是一位敏锐的诗人。”

1958年《蛾之死》,台北:蓝星诗社。
1965年《风的蔷薇》,台中:笠诗社。
1969年《天空象征》,台北:田园。
1971年《白萩诗选》,台北:三民。
1972年《香颂》,台北:笠诗社。
1973年《现代诗散论》,台北:三民。
1974年 FEUER AUF TAIWAN GEDICHTE,GERMAN:HARIEKIN PRESS.
1984年《诗广场》,台中:热点文化。
1989年《风吹才感到树的存在》,台中:光复。
1990年《自爱》,台北:笠诗社。
1991年《观测意象》,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相关

  • 进化树系统发生树(英语:phylogenetic tree)又称演化树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间演化关系的树状图。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
  • 工人工人,若指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则是体力工,内部称为职员或员工。多指工业生产领域,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的人,通常指“体力劳动者”。工人一般指工厂中生产工序的人,除了工厂的
  • 三民三民可以指:
  • 国际地层委员会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为一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成立于1974年,负责监督及考虑地层及古世纪的史物及历史真确性。
  • 1405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索额图希福 (叔祖父) 索尼 (父) 富察氏 (生母) 帅颜保 (族叔) 噶布喇 (兄) 心裕 (弟) 法保(弟) 赫舍里氏 (妹,夫安和亲王岳乐) 赫舍里氏 (姐妹,多罗贝勒察尼) 格尔芬 (子) 阿尔吉善
  • 原台北刑务所官舍台北刑务所,是台湾在日治时期的一座监狱,位于台北市福住町。监狱建筑建于1904年,战后仍持续使用至1963年至位于桃园龟山的新台北监狱启用。至今留存的部分,只有台北监狱围墙遗迹
  • 托马斯·施泰茨托马斯·阿瑟·施泰茨(英语:Thomas Arthur Steitz,1940年8月23日-2018年10月9日),美国生物化学家,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施泰茨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1962年本科毕
  • 路德维希·迈耶路德维希·迈耶(德语:Ludwig Meyer,1827年12月27日-1900年2月8日)是一位德国精神病学家,也是将无抑制政策引入德国精神病院的先驱。1852年,迈耶在柏林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先在柏
  • 半音体系音乐术语。把半音音阶(Chromatic scale)中的某些音外加自然音阶(Diatonic Scale)为主的曲调上,或用半音音阶来完全取代自然音阶,都是属于半音体系。前者可见于主音音乐中,例如海顿(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