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

✍ dations ◷ 2025-05-17 20:00:52 #晶体缺陷,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学

位错(英语: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缺陷)。从几何角度看,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线,其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位错”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维托·伏尔特拉于1905年提出。

理想位错主要有两种形式:刃位错(edge dislocation)和 螺旋位错(screw dislocation)。混合位错(mixed dislocation)兼有前面两者的特征。

数学上,位错属于一种拓扑缺陷,有时称为“孤立子”或“孤子”。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实际晶体中位错的行为:可以在晶体中移动位置,但自身的种类和特征在移动中保持不变;方向(伯格斯矢量)相反的两个位错移动到同一点,则会双双消失,或称“湮灭”,若没有与其他位错发生作用或移到晶体表面,那么任何单个位错都不会自行“消失”(即伯格斯矢量始终保持守恒)。

刃位错和螺位错是主要的两种位错类型。然而实际晶体中存在的位错往往是混合型位错,即兼具刃型和螺型位错的特征。

晶体材料由规则排列的原子构成,一般把这些原子抽象成一个个体积可忽略的点,把它们排列成的有序微观结构称为空间点阵。逐层堆垛的原子构成一系列点阵平面的,称为晶面(可以将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情况想像成把橙子规则地装进箱子里的样子)。具体的排列情况如图2所示。在无位错的晶体(完整晶体)中,晶面(图2中的红色平行四边形)以等间距规则地排列。

若一个晶面在晶体内部突然终止于某一条线处,则称这种不规则排列为一个刃位错。如图3和图4所示,刃位错附近的原子面会发生朝位错线方向的扭曲以致错位。刃位错可由两个量唯一地确定:第一个是位错线,即多余半原子面终结的那一条直线;第二个是伯格斯矢量(英语:Burgers vector)(Burgers vector,简称伯氏矢量或柏氏矢量),它描述了位错导致的原子面扭曲的大小和方向。对刃位错而言,其伯氏矢量方向垂直于位错线的方向。

利用弹性力学理论可求得刃位错导致的应力场为:

其中 μ 为材料的剪切模量,b 为伯格斯矢量,ν 为泊松比,x 和 y 为直角坐标分量。从上述解中可以看出,在含有多余半原子面的一侧( y > 0 {\displaystyle y>0} 为:

τ m = G 2 π   {\displaystyle \tau _{m}={\frac {G}{2\pi \ }}\,} 为剪切模量。一般常用金属的 值约为104MPa~105MPa,由此算得的理论切变强度应为103MPa~104MPa。然而在塑性变形试验中,测得的这些金属的屈服强度仅为0.5~10MPa,比理论强度低了整整3个数量级。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巨大矛盾。

1934年,埃贡·欧罗万(英语:en:Egon Orowan)(Egon Orowan)、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和杰弗里·因格拉姆·泰勒(Geoffrey Ingram Taylor)三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塑性变形的位错机制理论,解决了上述理论预测与实际测试结果相矛盾的问题,,。位错理论认为,之所以存在上述矛盾,是因为晶体的切变在微观上并非一侧相对于另一侧的整体刚性滑移,而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一个位错从材料内部运动到了材料表面,就相当于其位错线扫过的区域整体沿着该位错伯格斯矢量方向滑移了一个单位距离(相邻两晶面间的距离)。这样,随着位错不断地从材料内部发生并运动到表面,就可以提供连续塑性形变所需的晶面间滑移了。与整体滑移所需的打断一个晶面上所有原子与相邻晶面原子的键合相比,位错滑移仅需打断位错线附近少数原子的键合,因此所需的外加剪应力将大大降低。

在对材料进行“冷加工”(一般指在绝对温度低于0.3 下对材料进行的机械加工, 为材料熔点的绝对温度)时,其内部的位错密度会因为位错的萌生与增殖机制的激活而升高。随着不同滑移系位错的启动以及位错密度的增大,位错之间的相互交截的情况亦将增加,这将显著提高滑移的阻力,在力学行为上表现为材料“越变形越硬”的现象,该现象称为加工硬化(英语:Work hardening)(work hardening)或应变硬化(strain hardening)。缠结的位错常能在塑性形变初始发生时的材料中找到,缠结区边界往往比较模糊;在发生动态回复(英语:recovery (metallurgy))(recovery)过程后,不同的位错缠结区将分别演化成一个个独立的胞状结构,相邻胞状结构间一般有小于15°的晶体学取向差(小角晶界)。

由于位错的积累和相互阻挡所造成的应变硬化可以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方法来消除,这种方法称为退火。退火过程中金属内部发生的回复或再结晶等过程可以消除材料的内应力,甚至完全恢复材料变形前的性能。

位错可以在包含了其伯格斯矢量和位错线的平面内滑移。螺位错的伯氏矢量平行于位错线,因此它可以在位错线所在的任何平面内滑移。而刃位错的伯氏矢量垂直于位错线,所以它只有一个滑移面。但刃位错还有一种在垂直于其滑移面方向上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攀移,即构成刃位错的多余半原子面的伸长或缩短。

攀移的驱动力来自于晶格中空位的运动。如图9所示,若一个空位移到了刃位错滑移面上与位错线相邻的位置上,则位错核心处的原子将有可能“跃迁”到空位处,造成半原子面(位错核心)向上移动一个原子间距,这一刃位错“吸收”空位的过程称为正攀移。若反之,有原子填充到半原子面下方,造成位错核心向下移动一个原子间距,则称为负攀移。

由于正攀移导致了多余半原子面的退缩,所以将使晶体在垂直半原子面方向收缩;反之,负攀移将使晶体在垂直半原子面方向膨胀。因此,在垂直半原子面方向施加的压应力会促使正攀移的发生,反之拉应力则会促使负攀移的发生。这是攀移与滑移在力学影响上的主要差别,因为滑移是由剪应力而非正应力促成的。

位错的滑移与攀移另一处差异在于温度相关性。温度的升高能大大增加位错攀移的概率。相比而言,温度对滑移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相关

  • 埃塞俄比亚傍人埃塞俄比亚傍人(学名:Paranthropus aethiopicus),是已灭绝的人科傍人属物种。于1985年在肯雅的图尔卡纳湖以西发现编号KNM WT 17000的化石,由于高镁成分而显得很深色,故亦被称为“
  • 产甲烷产甲烷作用,又称甲烷生成,指合成甲烷是微生物代谢的重要的和广泛的形式。可以生成甲烷的微生物称作产甲烷菌(英语:Methanogen)。这些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中的古菌域,这是在系统发
  • 钻石纳米晶体聚合钻石纳米棒(英语: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s,又称钻石纳米棒聚合体,简称ADNR),是一种纳米级晶型钻石,又称纳米钻石(nanodiamond)或超钻石(hyperdiamond)。聚合钻石纳米棒是于2003
  • 希尔阿奇博尔德·维维安·希尔,CH,OBE,FRS(英语:Archibald Vivian Hill,1886年9月26日-1977年6月3日),英国生理学家,也是生物物理学与运筹学中分支学门的建立者之一。1923年与奥图·梅尔霍
  • 阿蒙涅姆尼苏尼斐卡拉-阿蒙涅姆尼苏(英语:Neferkare Amenemnisu)是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第二位法老。阿蒙涅姆尼苏的名字在一个金帽子出现,“尼斐卡拉”是阿蒙涅姆尼苏的王名,阿蒙涅姆尼苏的名
  • 农业税农业税指向农业收入单位(组织)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种,作为税赋种类和术语,源自《农业税条例》颁布实施以后。中国大陆的农业税以折合征收粮食实物为主,依据为《农业税条例》;由于一
  • 碱化物碱化物是含有碱金属元素阴离子的化合物。例如+Na− 中有一个钠的阴离子,即为碱化物。第一个碱化物出现在1970年代,目前也己发现含有钾、铷、铯阴离子的碱化物。碱化物相当特殊
  • 前列腺快感前列腺快感(英语:Prostate orgasm)指男性前列腺受到适度刺激后产生的性快感。这种刺激主要通过阴茎、手指或其他物品经由肛门进入直肠间接刺激前列腺来实现。此外,也有人将导尿
  • 凯恩蒂莫西·迈克尔·“蒂姆”·凯恩(英语:Timothy Michael "Tim" Kaine,1958年2月26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美国律师、政治人物,现任弗吉尼亚州联邦参议员。曾任传教士,从政后曾担任
  • 六小龄童六小龄童(1959年4月12日-),本名章金莱,汉族,浙江绍兴人,生于上海。出身“章氏猴戏”世家。父亲章宗义,艺名六龄童;哥哥章金星,又名妙良,艺名小六龄童。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