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是一个汉语音韵学术语,是“开口”和“合口”的合称:212。若某字在中古汉语语音中没有介音/,则属“开口”,如“何”、“鞋”、“删”;若存在介音,则属“合口”,如“禾”、“怀”、“栓”。
在反映中古隋末唐初语音的《切韵》系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书中,没有明确的提到“开合”的概念。但可以看出,存在“无介音”和“有介音”的对立。
如“下平声十一唐”中,“光”,古黄切;“冈”,“古郎切”。两字反切上字都为“古”,声母相同;韵部都为“唐”,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但两字属于不同的小韵,读音不同,差别就在韵头:“光”有介音,是合口字;“冈”无介音,是开口字。
在《韵镜》等韵图中,每页都会标明开合,如“内转第一开”、“内转第七合”。
《韵镜》中一些转标为“开合”,如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二转。一般认为这种标法不符合《韵镜》通例,系后人误改。按《韵镜》通例,凡《广韵》系韵书中开合口不同的韵部(如开口的寒韵和合口的桓韵)和一韵中开合口不同的韵类(如唐韵的开口和合口)都分开列图,不应有一图兼含开合口的现象。但也有些研究者根据现代方音认为标注“开合”的韵可能在宋代具有开口和合口两种读音:212。
开合也是一种等韵门法,指某些字的开合与其反切下字的开合不一致,在韵图上寻找这些字时,应在与反切下字相对应的开口或合口图内才能找到。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被切字是唇音字或用唇音字作反切下字的时候:212。如“满”,莫旱切,“旱”在开口的旱韵,《韵镜》外转第二十三开;“满”在合口的缓韵,《韵镜》外转二十四合。又如“幻”,胡辨切,“辨”在裥韵开口,《韵镜》外转第二十一开;“幻”在裥韵合口,《韵镜》外转第二十二合。具体原因见下一节。
《切韵》中唇音字的开合情况如下:
因此,唇音字没有开合口的对立。赵元任《中古汉语的语音区别》和李荣《切韵音系》中都主张中古汉语唇音字不分开合口。虽然原则上没有对立,但是在开合口分韵而且原来的主要元音是央、后元音的韵部中,唇音声母后有一个介音:19、178。
这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非常类似。其他位置的声母都有有无介音的对立,如“单”和“端”、“甘”和“关”、“三”和“酸”、“詹”和“砖”、“安”和“湾”,只有唇音原则上没有开合口的对立。在与o相拼时,声母后也有一个介音,但因为没有对立,拼音中buo可以简写成bo:180。
上古汉语中是否有和中古汉语一样的四等二呼,学者有不同的意见。王力、周法高、董同龢、高本汉的拟音中都有介音/。李方桂则假定上古没有合口介音,而有一套唇化的软腭和声门声母,如、;郑张尚芳的拟音也与之类似。
一般的说,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四呼中,开口呼和齐齿呼在中古是开口,合口呼和撮口呼在中古是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