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头蜂

✍ dations ◷ 2025-05-24 06:17:24 #大虎头蜂
大虎头蜂(学名:Vespa mandarinia)是分布亚洲地区的黄蜂,亦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胡蜂,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的昆虫专家在云南省普洱市与缅甸交界的地区,发现一只长超过6厘米、翼展达9.35厘米的虎头蜂个体,打破世界体型最大虎头蜂的纪录,亚种或新种定位尚不明。大虎头蜂分布于亚洲东部与东南部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大虎头蜂是亚洲地区最危险的昆虫之一,有相当多伤人的案例。大虎头蜂在各地有许多不同的俗名,中华大虎头蜂、台湾大虎头蜂、金环胡蜂、Asian giant hornet 均是指本种,有一个亚种日本大虎头蜂又名日本大黄蜂(学名:Vespa mandarinia japonica)。各地的本种体色变化很大,有些体色暗棕色,有些体色有明显的黄色纹路,共同特征为尾部尖端为黄色。大虎头蜂时常袭击蜜蜂的蜂巢,对养蜂业造成毁灭性的危害,特别是对养殖的西方蜜蜂为害重大,5~7只大虎头蜂同时进攻一个蜂巢即可轻易攻入蜂窝内部并造成蜜蜂死伤惨重,蜂巢前蜜蜂的尸体堆积如山,因为大虎头蜂体表外壳坚韧,蜜蜂难以刺穿大虎头蜂的体表,且大虎头蜂猎杀积极,每分钟甚至可咬下40只蜜蜂头部。但大虎头蜂进攻东方蜜蜂蜂巢则难度较高,东方蜜蜂会群集成为蜂球包围大虎头蜂,蜂球内部的高温会导致大虎头蜂热死。大虎头蜂进攻蜜蜂蜂巢有不同的模式,单只大虎头蜂攻击蜂巢只会抓取蜂巢门口的蜜蜂工蜂,通常抓取一只工蜂便会带回大虎头蜂蜂巢喂食幼虫,如果多只大虎头蜂同时进攻一个蜜蜂的蜂巢,此时攻击模式会转变为联合进攻模式,大虎头蜂会将进行防御的蜜蜂一只只咬死,目的是进入蜂巢内部抓取蜜蜂幼虫。本种也会猎食其他种类的胡蜂与昆虫,常常攻击其他种类胡蜂的蜂巢。总而言之,虎头蜂类的对于其他蜂巢或蜂类的连续快速屠杀行为,在动物界各种掠食者中也是极罕见。大虎头蜂体力强健,飞行时速达40km/hr,每日可飞行100公里距离,故防治上采用诱捕,寻找其蜂巢仍非常困难。大虎头蜂幼虫可以消化固体蛋白,但成虫不能。成蜂只能喝猎物的体汁,然后将猎物嚼成糊状,喂给幼虫。幼虫分泌一种清澈的液体氨基酸混合物,反哺成虫,其确切的氨基酸组成因物种而异,它们可根据需要生产以供成虫食用。成功越冬存活下来的大虎头蜂蜂后于早春温度回升开始建立族群,蜂后亲力亲为各项工作以培育第一批工蜂,第一批工蜂羽化后接手蜂巢内各项工作,蜂后改为专职产卵,春季至秋初因其他生物丰富,可供猎食的小生物很多,蜂群规模不断扩大。秋季开始培育新一代的蜂王与雄蜂,新蜂王交配发生于巢内或地面上。深秋或冬季整群死亡,但会留下新产生的蜂王越冬,春天气温回升新蜂王开始新一轮的生活周期,蜂巢通常建造于地下坑洞内,随着蜂口数量增加蜂巢也不断扩大,空间不足会挖土扩增筑巢空间,挖出来的土壤会弃置在洞口周围,此为重要的观察依据。因蜂巢筑造于地下,人类或其他动物常不慎一脚踏破蜂巢,大虎头蜂随即展开猛烈的攻击行为,常常造成严重的死伤事故。本种不惧怕人类,可近距离观察其猎食行为,但接近其蜂巢仍非常危险,常会造成成群围攻导致重大伤亡。

相关

  •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能受体(英语:Adrenergic receptors,或称为肾上腺素受体)是一类接受儿茶酚胺类物质刺激的代谢型G蛋白偶联受体,所接受的儿茶酚胺类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尽管
  • 莱姆病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属生物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会出现不会痒也不会痛的红斑,称为游走性红斑(英语:Erythema chronicum
  • 油粒体油粒体(英语:elaioplast, elioplast),又称油质体、造油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属于白色体,其主要功能为储存和合成脂质。油粒体的英文名称elaioplast来自古希腊文的ἔλαι
  • T辅助细胞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s, Th),又称为助手型T细胞,是一种T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它的表面有抗原受体,可以辨识抗原提呈细胞的MHC-II类分子呈献的抗原片段。一旦受到抗原刺激,Th细胞就
  • CD1CD1 (分化簇1)是分布于不同抗原提呈细胞(CPA)表面的一类糖蛋白,在人类,其编码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这类蛋白质分子与MHC1(第一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有同源关系,参与将脂质抗原提呈
  • 汉(221年-263年,又称蜀汉)为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西南方的一个政权。于221年由昭烈帝称帝开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后主投降为终,共经过43年,二帝统治。汉昭烈帝刘备、汉丞相武乡侯诸
  • 贮藏器官贮藏器官是植物的其中一部分,专门用于储存能量,它通常储存碳水化合物为主,少数已水的形式来储存。 储存器官通常生长在地下,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免受草食动物的攻击。具有地下贮
  • 南方巨兽龙南方巨兽龙属(学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龙、巨兽龙、巨型南美龙,是鲨齿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9千8百万至9千7百万年前上白垩纪森诺曼期。其正模化石标本在1993年发现于巴塔
  • 私塾私塾,也叫私学 、私塾,或学堂,是古中国的私立学校或补习班,流行于受儒家影响的文化圈。私塾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由教书者(称为塾师)在自宅设立,入学者多系六岁至八岁孩童
  • 纳塔居里奥·纳塔(意大利语:Giulio Natta,1903年2月26日-1979年5月2日),意大利化学家,在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上作出很大贡献,因此与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共同获得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