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核反应
✍ dations ◷ 2025-08-21 11:26:27 #核反应
核反应(英语:Nuclear reaction)指的是某种微观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碰撞)时,使核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核,放出一个或几个粒子的过程;重核可以发生裂变。从原子物理学上来说,参与核反应碰撞的粒子数目可以超过两个,但因三个以上的粒子在同一时间在同一位置相撞的几率远低于两个粒子,因此实际上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从
E
=
m
c
2
{displaystyle mathrm {E} =mathrm {mc} ^{2}}
可换算能量与质量关系)任何核反应都遵从质能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但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是由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实验成功,他用α粒子撞击氮元素,产生了核反应:14N + α → 17O + H直至今日,透过利用加速器和原子核反应堆,已经实现上万种核反应,由此获得千余种放射性同位素和各种介子、超子、反质子、反中子等粒子。
相关
- 谈迁谈迁(1594年11月23日-1658年1月14日),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宁西南)人。《国榷》作者。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甲午十月
- 前额在人体解剖学中,前额是指头部前端、脸部上面的部分。前额的上方边界为发际线,其下界为眶上脊(在眼睛上方的骨头),两侧的边界则为颞骨(连接眶上脊、冠状缝以及更后方的骨头)。在解剖
- 灵修灵修即“灵性的修炼”,宗教术语。世界宗教博物馆解释:“灵修是一种宗教的修行,涉及严肃的思维或沈思;此词源自于拉丁文,意谓著深奥且专注的思考。灵修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前者肯
- 普拉西战役普拉西战役,发生于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战争。而孟加拉王公达乌拉有法国支持。战役背景是欧洲发生了七年战争,英法交战。在普拉西战役中,孟加拉
- 联邦委员会主席无党派(170):俄罗斯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俄语:Сове́т Федера́ции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Cобр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是俄罗斯
- 西堤岛坐标:48°51′17″N 2°20′51″E / 48.85472°N 2.34750°E / 48.85472; 2.34750西岱岛(法语:Île de la Cité,又音译西堤岛,意译城岛)是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两座岛屿
- 悲伤悲伤是种情绪反应,多数高等哺乳动物均有此反应,其中,人类对此反应最为显著。人类的悲伤通常来自经历上的挫折失败,如:无法抗拒的住所改变,亲友死亡、离婚、毕业或失业。另外,这类生
- 弹弓弹弓可作为冷兵器或玩具。传统的弹弓(Pebble bow)外形和普通的弓一样,但是使用双弦,用泥陶做弹丸,主要用来活捉鸟雀。中国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就是使用弹弓的好手。欧洲的达芬奇
- 简上仁简上仁(1948年3月5日-),是一位出生于台湾嘉义大林的民族音乐研究者。他长期致力于台湾本土音乐之采集、整理、创作及推展工作,于1983年成立“田园乐府”乐团并担任团长至今。1948
- 伍和平期间罕见军事强国有实力编制普通国家有实力编制伍(英语:Fireteam)是军队的编制单位,在班以下,一般约三到五人为一伍,多以资深或能力优异的士兵(上等兵)拔擢为伍长(准下士)。通常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