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我(梵语:पुरुष,puruṣa),在契经中,又称为puṃs,另译为原人、士夫,为弥漫在宇宙中的自我。最早起源于吠陀时代,随后成为古印度哲学的概念,数论派以此为核心概念。佛教也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引用这个名词,用到其教义探讨中,但一般来说,佛教对这个概念持批判态度。
在梵文中,神我有人、男人、自我及灵魂等意思。神我最早起源自《原人歌》,是宇宙最初的开端。原人的传说后来转化,将神我当成生命的核心与轮回的主体,为古印度数论哲学的核心概念。数论派提出“神我”与“本性”之二元论哲学,与吠檀多主义“梵我幻”一元论,相抗衡,成为古印度的主流哲学概念之一。
佛教批评神我,但是有限度采纳了本性学说,包括如来藏等学说,都被认为与神我概念有相近之处。
“原人”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的《原人歌》中,原人之神,无生无死,超验绝对,其微妙现身,千头千眼千足,从彼诞生众天神与人类,原人化身变化成祭品,众天神用来举行祭祀,从此祭品产生世间万物。
数论哲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是自在黑著《数论颂》,其中论述了,神我与本性结合而创造世间万有,在与身体分离及胜性停止活动后,神我获得确定而且最终的独存。《数论颂》第二十一颂:
《数论颂》第六十四颂:
在龙树著作中曾引述《吠陀》等经的相关内容,真谛译《数论颂》为《金七十论》,有传说称其释文为天亲所写。
古印度宗教中,认为神我是轮回的主体,但佛教认为这其实是对五蕴生起错误的想而造成。
大乘佛教中的如来藏学说,与神我思想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