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

✍ dations ◷ 2024-09-20 07:55:22 #城墙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城墙的含义,根据的其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垛口、城楼、角楼、城门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版筑(日语:版築)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

右图是岱庙北城墙,可从城墙上看见泰山。

平遥古城城墙

西安城墙瓮城

长沙城南古城楼天心阁

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城郭和瓮城等部分构成。据统计,中国约有“旧城”两千五百座。其中大部分是各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历史上最长的城墙是唐长安城墙,城周36.7平方千米,占地84平方千米。

在明清两代,城墙依照城周的长度分为五级。

第一级城(巨型城):城周超过25千米。全国只有南京、北京、凤阳(明中都)三处。

第二级城(大型城):城周在超过12-25千米之间。全国有杭州、苏州、广州、太原、福州、西安、济南、成都、开封、庐州(今合肥)等。

第三级城(中型城):城周在超过5-12千米之间。各省省会。

第四级城(小型城):城周在超过2-5千米之间。所有府、州的城。

第五级城(微型城):城周不满2千米。此类城数量最多,如全国多数县城,特别是在西部边疆地区的,周围概小于2千米。

地方行政的等级高低,影响城的规模。国都较省城大,省城较府、州城大,而府、州之城又较县、厅之城为大。但因地区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城,不少反比西部边疆地区的府城、州城为大。

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为西安城墙、南京城墙、荆州城墙、开封城墙。城墙在中国其他城市也有部分保存,如长沙城南的天心阁即为城楼,为古城墙的一部分。现存山西平遥古城,其古城墙可以考证的历史最早建于前827年——前782年的周宣王时期;保存最完善、年代最久远的古城墙为楚长城,位于河南省南召县板山坪镇周家寨楚长城遗址,经专家据考证约建于前688年。

明清时期大多数县城、州城、府城、卫城、所城都有城墙,此外在交通要道上有很多关城。不过大多数县城的城墙只有4—10米高,北京的城墙极高,达15—18米。客家人所建的土楼和围屋可以视为特殊形式的城堡。明代火绳枪和大炮已经相当普及,县城低矮的城墙防御作用已经减弱。清代在重要河口修筑了不少炮台,有些炮台多达两三百门炮,但18世纪末英国军舰已发展到百门炮一条舰的规模,而科技差距让双方所使用的炮输出距离上有巨大差异,使得19世纪清军炮台在同英国军舰的对抗抗中屡屡失利。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著名的城墙有安东尼墙(苏格兰)、君士坦丁堡城墙(土耳其)和哈德良长城(英格兰)。

北京八达岭长城

英格兰哈德良长城遗迹

西安城墙护城河

相关

  • 睫毛睫毛是一种毛发,长于眼睛的眼睑的边缘。具有保护眼睛的功用,十分敏感。如果有尘埃等的异物碰到睫毛,眼睑会反射性地合上,以保护眼球。在现时世上多种文化里,长长的眼睫毛被视为一
  • 电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一种,是以直接电气方式耦合。 电突触是以两个神经元之间相距仅2至4奈米的缝隙连接作为传递信号的地方,相对于20-40奈米的化学突触来说小得多,带电的离
  • 锤头果蝠锤头果蝠(学名:Hypsignathus monstrosus),是哺乳纲翼手目狐蝠科锤头果蝠属下的单属种。而与锤头果蝠属(锤头果蝠)同科的动物尚有偏齿果蝠属、无尾果蝠属(无尾果蝠)、多尖齿果蝠属(怀
  • 国家计委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5厘米,中央刊国徽,由国务院制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标准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亦简称国
  • 百武晴吉第二次世界大战百武 晴吉(1888年(明治21年)5月25日 - 1947年(昭和22年)3月10日)、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日本陆军军人。最终阶级为陆军中将。佐贺县出身。佐贺藩足轻百武庭藏的第六男
  • 劳动节 (美国)美国的劳动节(英语:Labor Day)规定在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联邦的法定节假日,用以庆祝工人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劳动节的到来也意味着夏季的结束,同时也是举
  • 经典电子半径在静电学里,经典电子半径定义为:69-70:172其中, r 0 {\displaystyle r
  • 牛津学堂坐标:25°10′33″N 121°26′04″E / 25.1759356499419°N 121.434367346069°E / 25.1759356499419; 121.434367346069牛津学院(Oxford College,汉名为“理学堂大书院”),是加
  • 大石玲大石玲(1977年7月13日-),前日本足球运动员。
  • 2004年9月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827045910/http://www.livingchina.cn/